科普做好了,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回复 星标
更多
科普做好了,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

当代医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个人品牌意识,但是个人品牌实践却存在不足的现状。在日前 《健康报》社联合相关医学科技机构在京举办的“2018 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 坛”之“健康与科学传播分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四位来自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交流、碰撞了他们是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医生品牌的。

主持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冯永强

对话嘉宾: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张海澄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建琴

1789780

从左到右依次是段涛、孙建琴、张海澄、冯永强

做好自媒体

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1789780

主持人:自新媒体出现以来,健康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 为什么要鼓励医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科 普宣传呢?

张海澄: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家都习惯甚至喜欢上自媒体。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媒体的平台,每个人既是 记者又是编辑,又是播音员,都可以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实时传播 各种各样的消息,都可以实现“节点 共享”。比如医院内的突发事件,很快一条微博、微信就将消息传播出去了,而报纸、杂志等报道的时效性就 相对差些。

自媒体时代,医生掌握一定自媒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我常对病人讲,你这个药千万不能停,停了就要得心梗了。一天辛辛苦苦下来,也就看了几十个人。开一个科普健康讲座就对着几百个人,即便开个大讲堂也就上千个人。如果我看了一个这样的病人后,利用午休时间把相关知识整理出来,并利用微博来进行宣传,把大家都需要的信息传 播出去,可能其他人再一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都能得到这个信息,就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利用自媒 体进行科普传播,不仅可以帮到自己 的病人,还可以帮到其他的病人,比讲一次课的效率高多了。

鼓励有资质的

专业人员做科普

1789780

主持人:如何把科普做好,把日 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不科学知 识/行为纠正过来,难度很大。在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您认为什么是最关键的?

孙建琴:近年来,营养、膳食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大家都追求养生、健康,少生病,对营养知识需求旺盛。然而在自媒体时代,网 络发达后随之而来的是,很多虚假或者不科学文章的大幅度传播。比如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虽然膳食指南中取消了胆固醇的摄入上限, 但并不是说血液当中的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心血管疾病与血 液胆固醇是有关系的,但血液当中的胆固醇与膳食中的胆固醇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食物当中的胆固醇只有 20%的贡献,其余80%的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如果自媒体或者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就会误导或者曲解科学信息。

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做科学的传播,做营养传播应有资质要求,做营养科普教育的要跟我们一样是营养学家,或者在这方面受过专业的训 练,让专业的人去做科普,真正把科学的信息传递给老百姓,而不是讹以传讹。

科普做多了

也就有了个人品牌

1789780

主持人:医生在科普传播中为何要树立品牌,又该怎样树立品牌呢?

段涛:我当初写科普文章的时候也不是一个计划性非常好的事情, 2014 年移动互联网元年,也是新媒体开始爆发的一年。那时候意识到新媒体对于医院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院长的我就要求医院中层 干部重视新媒体,能够有医生去写一些科普文章,我自己也在写。从 2014年开始写到现在,已经变得比 较有规律,我基本上是每周写三篇文章,周一、周五发科普文章,周三写院 长笔记或者写创业日记。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几件事情是自己 没意识到的。

第一,科普文章写得多了,个人品牌也就有了。我现在还在继续看门 诊、做手术,以前我的门诊病人大多数 是同行介绍或者同事们推荐来的,因 为他们了解我。而现在,我的90%以上的病人是看了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和 微博文章后知道了我,才来找我看病的。我讲的很多东西,他们都能记得 住。从影响力和现实来说,自媒体的宣传对于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是非常 有益的。

第二,大大提高了我与病人的沟通效率。来找我的病人大多都是疑 难复杂的情况,也有不少外宾,所以 沟通要花很长时间。以前我一上午门诊最多能看 20 名~25 名病人,现 在一上午能看40名。是因为病人找我看病之前,会先把我微信、微博上 的文章看一遍。来了以后,很多事情不需要我过多解释,他就已经了解。 这得益于我写了三年多的科普文章, 产科大大小小的话题基本上都涉猎 过了,所以,医患沟通的成本降低了, 工作效率提高了。

很多人问我: “你哪有那么多时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一个人的阅读耐性一般维持在三五分钟以内,字数在一千字左右,这基本成了一种本能。我看门诊的时候会带一个记事本,患者问我的问题如果没有写过,我回去后会写篇文章。我写一篇文章的平均用时一般不超过 一个小时,完全是利用碎片化的时 间来完成。如果要核对大家有争议 的观点,我至少要找两三个以上的来源;对于具体的数字,我会找至少两个来源来确认,这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


文/健康报记者王宁,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文末有原文链接,值得关注。

853397392018-01-27 15:41:10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