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旧抄袭都是病

回复 星标
更多
守旧抄袭都是病
»


1
守旧有传统,无传奇

守旧意识强,凡事恪守老例,按传统行事,这是中国人的国民性特点之一。由此导致创新精神的衰微不振,也是自然而然。为这种守旧付出代价的,是一个王朝的终结。

如果说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兵役,唐亡于割据,宋亡于强邻,元亡于暴虐、明亡于党争,那么清亡于守旧。

其实,两千年封建史,守旧和创新的比例约等于十亩地一棵苗——创新只是昙花一现般奇葩。胡服骑射、变法维新之类的故事屡被提及,足见创新乏善可陈。

尤其是近代,守旧带来的恶果,提起来“眼泪哗哗地”。当晚清统治者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循守旧,不思创新,只能无能地叹命运不济,摊上了——

19世纪,大量新事物涌进中国。但是,统治者陈旧的思想将大部分拒之门外。或许男耕女织的中国人不太想要新的,或许他们懒于放弃旧的。于是,每一项新事物来到中国,都会有故事产生。

当初,电报进入中国,人们持有敌意,认为电报线路吸人魂魄,常常将木杆带电线就地瓜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最后怎么样?辛亥革命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靠的不是驿站传书,而是电报。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中描写了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损毁良田,于是,当地民众给慈禧上万民折,反对铁路过境。这样的心态颇有代表性。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们把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

晚清保守思想对近代化进程的阻碍十分明显。在洋务运动的30年里,每一项洋务事业,都要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从造船炮、造机器,到修铁路、开矿山,从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校,到建工厂、与外国通商等等,每一项“洋务”问世,都会在士大夫中间引起一场是否可行的争论,其意见对立之尖锐,决策裁定之艰难,令人难以想象。

如果晚清统治者能够学习西方列强,改革政治体制,学习先进的技术,中国近代史本不该如此晦暗无光。

而事实上,洋务运动处处受到旧势力掣肘,举步维艰;百日维新触动顽固势力,以皇帝被囚的结局被绞杀;预备立宪丧失和平变革良机,留给皇室的只有一条出路——在退位诏书上盖下玉玺。

形势比人强,岂是守旧守得住的?

2
保守很舒服,难舒心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这是高尔基的名言。古往今来的保守者,似乎有一个共性,躺在舒服的温床上,不愿意革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舒服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不舒心,甚至,舒服死了。这样的例子在科技界比比皆是。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无一不在市场面前吃了大亏。

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的柯达,成为高考作文的一个经典论据。一个经营百年的企业,从巅峰到衰落,有很多失误和偶然因素,在其中,保守尤被诟病。

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发明者是谁?是柯达的工程师史蒂夫·萨森。1975年,当史蒂夫·萨森向管理层展示数码相机原型机时,公司管理层告诉他“这个很漂亮,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此时的柯达胶片业务在赚大钱,管理层躺在荣誉上睡大觉,竞争对手只能望其项背。

基于对垄断份额的留恋,老迈的柯达宁愿将钱投入到让传统影像市场扩张中,也不愿意投身数码转型。

2003年,当柯达意识到传统胶片已经没有市场,准备大规模推出数码相机时,为时已晚。整体崛起的日系数码相机,使得柯达根本没有竞争力。

最终,黄色巨人在消费者记忆中成了一帧泛黄的照片。事实上,这样的老照片在科技史上足以攒成影集,比如钟情传统手机的诺基亚,保守主义也是他们身上的标签。

连续15年位居世界手机市场第一位使诺基亚在舒服中迷失。尽管对转型信号有感应,但是,它一直雪藏着触屏技术和应用程序在线商店。

就在苹果的设计师们忙着研发大屏幕、互联网接入技术、IOS系统的同时,每年有着高达40亿美元投入的诺基亚科研部门依旧固守着自己12格键位设计、塞班系统。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慢,从研发到生产,所有环节都表现出保守主义者的垂老。

2007年,诺基亚的终结者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了第一款iPhone手机。没有人会想到,这款产品将终结一段历史——1996年造出了第一台智能手机的诺基亚开始看着苹果一步步成为智能手机的新贵。

柯达和诺基亚的遭遇,诠释了保守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危害。摒弃创新、一味求稳,最终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毒药,令你舒服一时,窝心一世。

3
抄袭是致敬,更致命

关于国人的抄袭,有一个玩笑: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间餐馆,第二个犹太人就会在旁边开一家商店;如果换成是中国人,你很快就会发现一排小餐馆。

这个笑话透露着这样的信息——抄袭已成为国人的普遍文化和生存哲学。

再举一个例子,去专门销售山寨手机的商铺转一转,你会看到翻盖的iPhone,滑盖的iPhone,双卡双待的iPhone,超强铃声、超大电池,以及超低价格。

“摩托罗拉名存实亡,诺基亚一去不复返,苹果正在下滑,RIM完了,微软找不到出路。时代正在改变,从过去那些拥有很好利润率的企业,向规模小的、没有利润的企业转型,从原创发明型企业向抄袭者转移,向生产性的商业化实验室,向间谍、专利黑客团队转移。”有着“因特网的点火人”之称的美国Strategic News Service公司 CEO马克·安德森在文章中愤愤写道。尽管他的话有些偏激,然而,不得不承认,曾经一项发明可以造福一个时代,而现在抄袭更赚钱。

老外的话很刺耳,却不无道理。抄袭是一时,创新是一世。如果没有人愿意费力气开发新产品,一味互相抄袭,这个产业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产能过剩,集体玩儿完。

不唯科技制造,规模更大的抄袭反映在文化产业上。

致敬是眼下很时髦的说法。人家都挑明向你致敬了,你怎么好意思告人家?在娱乐产业大批引进、模仿的趋势下,一种新的流行逻辑正在产生:“致敬得成功、致敬得没人告就是胜利”。

于是乎,内地的电视节目,从来都不怕“撞衫”。模仿成风。《爱情公寓》是向《老友记》致敬的诚意之作;《传奇之王》是向《基督山伯爵》致敬;《美人天下》的编剧承认受美剧《越狱》的启发,是借鉴。

除了电视剧,国内综艺节目也多把心思放在“借鉴”上,无论相亲、选秀还是求职节目,概莫能免俗。

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充斥荧屏。这些选秀节目多数是国外成功选秀节目的版权,移植到中国市场。今年暑期,多达十余档音乐真人秀节目鏖战正酣。

让观众审美疲劳的还有相亲节目,由《非诚勿扰》引发的“灭灯”模式至今不衰,无论是《我们约会吧》还是《爱情连连看》,连求职节目也学会了这招。

哪种节目形式新、收视率高,创作力匮乏的电视台便一窝蜂而上,要么照搬,要么雷同。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的选秀节目秉持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的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观众这样调侃。

先学习后提高,这是自然规律。内地的文娱节目却只有跟风,少见原创,对于大众的多样化精神需求来说,这远远不够,对于激烈的收视率竞争来说,泛滥成灾的照葫芦画瓢终将市场做死。

这哪里是致敬,简直是致命。

2016-03-03 15:39:54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