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轩杨毅剪纸《河东年俗》

回复 星标
更多

尚义轩杨毅剪纸《河东年俗》

晋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厚重文化,孕育淳朴民风民俗,历经千年有序传承。该平台旨在挖掘、抢救、保护、研究、传承晋南民间特色手工艺品,打造一流文化平台,全方位弘扬晋南文化,本着服务、携手、共赢的理念,让晋南民艺走出晋南走向世界!

杨毅简历

325514

杨毅,字济中,号尚义轩主人,1975年出生,山西稷山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艺术,自得其乐。军旅十载,曾成功举办个人民俗剪纸展。2003年转业就职于中铝山西分公司。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凤凰”金奖获得者,蝉联中国剪纸艺术节和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五连冠,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2012年创建了尚义轩剪纸艺术中心。主要深入挖掘、研究、整理河东民间民俗剪纸和刺绣艺术,遍访河东大地剪纸老艺人,收藏各种民俗剪纸和刺绣艺术品万余件,创作了以河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百米剪纸长卷《关帝百龙图》、《河东婚俗》、《河东年俗》、《河东古信俗》、《稷王文化剪纸》和《龙门文化剪纸》等20多个系列上万副作品。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高级创作研究员;山西黄河剪纸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西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运城剪纸协会常务副会长。

旋转手机观看效果更佳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325514

有趣的河东年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已来临!咱河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围绕着过年的一系列习俗也充满了浓浓的趣意,而且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风俗,足见河东年俗文化的璀璨厚重。

“冬至馄饨腊八面,五头吃的是豆饭”。“五头”即腊月初五,这一天要喝除绿豆之外五种豆子熬成的粥。腊八这天,全国大多数地方是喝”腊八粥“,而咱河东民间却是吃面。在垣曲等地,则是将炒好的葱花和煮好的面条加入米、豆粥里混在一起吃,称作“米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多数家庭改为吃饺子。民间还有“冬至阳生,一九一阳生”,“过了五头,长一斧头”,“过了腊八,长一杈把”,“吃了腊八饭,鸡儿就下蛋”等说法,意思是冬至交九后虽然“高天滚滚寒流急”,但因为阳气上升,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过了“腊八”,白昼转长,鸡儿开始下蛋,庄稼人要开始准备春耕生产的农机具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借人东西要归还”。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咱河东除了家家“送灶”、扫厦、迎福纳祥而外,还有两项重要习俗。一是在外游子往家赶,二是借人的东西要归还。因为据说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前要先清点各家各户的人口、财产等情况,上天后再向玉帝作详细汇报。外面的人回不来,灶王爷就点不上;借人的东西不归还,就被灶王爷算成自家的了,这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腊月不搬家、腊月不借酵子给别人的习俗,因为酵子是蒸馍用的“发物”,腊月借酵子蒸年馍发的是来年。因此,再大度的人也不愿意把自家的“发物”借给别人,以免来年发了人家而穷了自家。

“五更围烤柏枝火,祛病消灾好处多”。除夕晚上,在院子的一侧把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搭成一个小“灶火”,里面塞上麦秸备用。初一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在院中心摆上香案贡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敬神完毕后,一家人围成一圈烤柏枝火,一边烤一边搓手搓脸拍身顿足,寓意病灾远离,百毒莫侵。烤上一会儿,全家人还要在柏枝火上来回跳三次,叫做“过火(祸)”,不能走动的老人要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衣物拿到柏枝火上烤一烤,连不会走的小孩也要由大人抱着在火上绕三圈,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当当,所有的灾祸都能避过。

“初一早起吃馄饨,不论个数论碗数”。在咱河东,现在的“饺子”其实过去是叫“馄饨”,就是在捏好的饺子中间用手再摁一下,然后把两个角对折起来叠压在一起,形成圆圆的肚子,寓意团团圆圆生活美满。初一这天早上,大人早早就起来煮好馄饨,然后分给孩子们吃。在给孩子舀馄饨时,不是把碗里舀满看谁吃的个数多,而是每碗少舀一点让孩子多吃几碗,看谁吃的碗数多,就说明谁的力气添得多。还有,馄饨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而要说“zeng了”(谐音“挣了”),意为今年要挣钱了。而馄饨没有破不能说没有“zeng”,而要说“一个都没有破”,祈望在新的一年里百事可成,财源广进。

“初一家族大拜年,听见喊声就发钱”。大年初一这天,吃了馄饨才能开大门,家长带着家里的男孩与同族男人一起去给本家的叔伯大爷拜年。拜年时,先拜大家共同的祖先,然后按照辈分逐一磕头拜健在长辈。有趣的是,拜长辈时不是直接给某个人磕头,而是就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喊一声“?伯?叔,我给你磕头了!”长辈听到喊声,连说“对了,对了!”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磕头者。谁磕的头多,谁就得的压岁钱多。孩子们得了压岁钱,欢呼雀跃地到巷里玩耍去了。

“大年初二不待客(音qie),留给老人走二接”。在民间,老人去世后当年要走首期、二期、三期、五期4个七期和五十、百天,共6个“接迎”。如果给去世的老人在上一年把“接迎”没有走完,本年就没有“二接”,接着上一年的“接迎”走;如果给老人在上年内把这些“接迎”都走完了,本年初二就要给老人走“二接”,寓意把老人的亡灵再接回来与大家一起过节。所以,正月初二民间一般不待客,把这一天留给去世的老人。现在时兴正月初二女婿走丈人家,大约是应了那句“头号亲戚丈人家”的俗语。因为初一这天各在各家过年,开年第二天当然要走“头号亲戚丈人家”了。

“不过破五不倒尘,扫地要往门里抡”。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以内,扫院子时要从门口往院里扫,而且扫下的炮屑、灰尘不能往门外倒(寓意财不外流),要先装在竹筐里或袋子里,等到“破五”这天12点之后才能运出家门。另外,从初一至初五早饭要连着吃5天馄饨,把主人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嫁女不在娘家过年,元宵节不观娘家灯”。对于离了婚而暂时又没有找到合适婆家的出嫁闺女来说,过年犹如“蛤蟆躲端午”。她们除夕之夜不能在娘家过,有的蜷缩在别人没人住的院子里,有的躲在生产队的库房和马房里,直到第二天午饭之后才能再回娘家。元宵节及前一天晚上也是如此。如果不知躲避,即使娘家哥不嫌,娘家嫂子或弟媳的白眼就会让她不寒而栗,尤其是日后若是娘家出了点什么事,她们的抱怨声和辱骂声会让她一辈子不得安心。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村人在城里有了自己的住房,出嫁女再也不用东躲西藏寄人篱下,单从这一点讲,就充分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清明。

本期剪纸:杨  毅

本期文字:黄立会

本期编辑:张  宁

点击蓝色字体查看更多

尚义轩杨毅剪纸《后羿射日》

尚义轩杨毅剪纸《大禹治水》

尚义轩杨毅剪纸《后稷稼穑》

河东手绘花布传承人杨毅庚子年贺岁布画作品《灵鼠闹春》诞生!

【杨毅】金猪赐福系列剪纸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