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记忆:崂山人的七月七。

回复 星标
更多

民俗记忆:崂山人的七月七。

326357

剪纸/苏霞
崂山传统民俗记忆——

326357

崂山人的“七月七”

作者 / 王明伦

326357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个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市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明皇与杨玉环1200多年前的山盟海誓,通过诗人之笔流传至今,也印证了这个节日的悠久历史。
“乞巧节”虽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各地的过法不尽相同。在崂山,男人们这天照常劳作不辍:天亮起来上山摘豆角,吃过早饭后或上坡耪草,或下地翻蔓,收工时顺手掰几棒嫩玉米回家煮了尝鲜。女人则大清早就忙着将家中那些积满污垢的油瓶、落满灰尘的锅盖、菜板等家什拿到河沟里去刷洗——相传七夕这天织女给丈夫和孩子浆洗衣裳时,泼下来的天水去污力特别强,所以人间也跟着沾沾光。另外该日还有两种现象与传说有关:一是大多阴天或下雨,二是很少看到喜鹊。天气不好是说织女见了丈夫和孩子后喜极而泣,飘曳的雨丝便是她流下的泪水;看不见喜鹊是因为它们都飞到天河去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即便偶尔看到一两只,也是在家守门的。

326357

326357

326357

过七月七时正值暑假,孩子们闲得无聊,不管大人们忙不忙,刚把早饭咽下嗓,就缠着母亲“磕(读ka)饽花”。“饽花”是一种面食,和我们通常所吃的火烧有些类似,其制作方法是用“磕子”(一种用硬木刻制的面食模具)加工而成。

326357

“擀擀省,煿煿(崂山人称“烙”为“煿”)费,包子饺子菜白赘”——这是主妇们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意思是指同样数量的面粉,如果擀成面条吃可以节省粮食;拿来“煿”的话,效益不但与馒头等寻常面食相同,还要搭上工夫;若是做成包子饺子则会因为可口反而吃的更多,那样菜馅就等于白赘上了。本着勤俭持家、吃饱为主的原则,主妇们轻易不会去做那些既费工又费粮的食物。但七月七这天属于例外,即使天气再热,活儿再忙,母亲们也会不辞辛劳地“磕饽花”,让孩子在饱享口福的同时尽情体验传统节日的那份欢乐。

326357

326357

但是为什么过七月七要吃“饽花”这种食品呢?相传当年织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庭后,因留恋人间的美好生活,终于思念成疾,一病不起。牛郎闻知心急如焚,于是在一位老木匠的帮助下,用木头雕刻出各种图案“磕”成“饽花”,天河相会时带给织女品尝。那些栩栩如生的鲤鱼、猴子、狮子、知了、蝙蝠、元宝、莲蓬、寿桃、石榴、花篮、树叶等人间万物,让织女见了眉开眼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牛郎和孩子们中间……后来人们便在七夕这天磕“饽花”作为节日食品,以示纪念。

326357

饽花》/苏霞 剪纸

326357

“磕子”需花钱购买,所以普通的农家里一般只有一两种。要想“磕”出更多的花样,就须到左邻右舍家借用。不过正像俗话所说:“大年五更借篦子——你使俺不使?”因此,借“磕子”的孩子得排队挨号,或是拿着自己家里的“磕子”去与人交换。最受欢迎的是那些小巧玲珑的“磕子”,制作者深谙民情,经常会在一把“磕子”上雕刻出数种不同的图案来。买这样的“磕子”不仅能节省白面,而且会让自家的“饽花”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而“磕子”所选用的各种传统图案,则均带有美好的寓意:蝙蝠代表福气,狮子象征祥瑞,猴子寓意封王封侯,鲤鱼谐音年年有余,知了象征一鸣惊人,桃子代表健康长寿,石榴象征儿孙满堂,葫芦谐音福禄绵长,并蒂莲蓬寓意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树叶代表事业有成,花篮寓意富贵满堂,元宝象征财源滚滚……

326357

326357

其实即便孩子不催,母亲也会在中午前将“饽花”“煿”出来。合面、揉面、揪面块、装“磕子”……一系列工序下来,“饽花”终于“磕”好了。看着母亲将它们一个个放进锅里,即使那些再调皮的孩子,这时候也会乖乖地坐在灶前帮着烧火,哪怕被浓烟熏得双眼淌泪也毫无怨言。并且抽空便起身往锅里瞅瞅,问声:“还不熟?”那种急切的样子,恨不得立即将香喷喷的“饽花”衔在口中。
“饽花”是很能体现主妇手艺的一种面食。技艺高超的,面发的不硬不软,恰到好处,煿出来的“饽花”面皮金黄,色香味俱全;技艺差的,往往外观焦糊,黑不溜秋如小脏孩的大花脸,其口味更是不敢恭维。

326357

326357

326357

因为白面金贵,所以“饽花”的数量非常有限,每个孩子能得到三五个便已十分知足。分到手的“饽花”舍不得一次吃光,常用线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形影不离。为增加长度和避免粘连,“饽花”之间须用小段的麦秸草隔开,有的孩子还会在下端缀上彩穗作为装饰,在同伴中比试、炫耀一番。

326357

“七月七吃饽花,大人孩子一旮旯”。七月七是个团圆节,早些年,崂山地区很多尚未生育的年轻媳妇会因各种原因久居娘家,俗称“住妈家”。但是在七月七的前两天,则必须回到婆家与丈夫团聚。临走,娘家要给她备好馒头、花卷和肉包子等面食带回婆家,这些礼物会与“饽花”一起作为节日家宴的主食。七月七正值盛夏,晚饭一般都在天井里吃。夕阳落山,夜幕四合。知了在梧桐树上鸣叫,葫芦蛾在丝瓜架间游弋。琳琅满目的方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混合着烧酒的香味儿,罩满了每座农家小院……

326357

326357

吃过晚饭,人们打着饱嗝步出家门,来到清爽的街头或场院里纳凉消夏。“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代大诗人杜牧所描述的场景,在崂山人的七夕这天随处可见。只不过与古人诗中所不同的是,崂山乡间的七夕之夜,少了那种宫廷中的冷寂,多了几分温馨的烟火味儿。白天的小雨净化了空气中的灰尘,也让暴戾的暑气削弱了几分。熏蚊子的火堆燃起来了,“山胡椒”辛辣的气味让蚊虫们逃之夭夭。这时候,微醺的男人们或坐或卧,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你说一个“狐仙报恩”的“瞎话儿”,我讲一段“皮子精”幻化成人的传说。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让孩子们既想听又害怕,每每吓得揪住母亲衣角不敢睁眼。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女孩子们更喜欢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传说,古老的神话对她们有着魔法般的吸引力。清澈的夜空中繁星闪烁,狭长的天河横亘头顶。顺着奶奶的手指望去,只见牛郎星的旁边各有一颗暗淡的小星星——那是他坐在箩筐里的一双儿女;相比之下,天河对岸的织女星便有些暗淡,或许已被泪水模糊了双眼,而周围密密麻麻的繁星,便是织女溅落的泪珠所化……

326357

326357

旧时崂山地区流行一种“乞巧”习俗——七夕晚上,那些尚未成年的小嫚嫚(少女)们,会从家中带着炊具和食物(鸡蛋、大枣、花生米、瓜果蔬菜等),结伴来到村头的场院边、草垛旁,支起锅灶,各自做一道拿手好菜,然后敬献给天上的织女:“我请姐姐吃甜瓜,姐姐教我纺棉花;我请姐姐吃大枣,姐姐教我做花袄……”囿于封建礼教,旧时的女孩子夜间极少有出门的机会,只有这天属于例外,因此她们特别盼望这个日子的到来。虔诚的仪式结束后,姐妹们一起品尝各种菜品,共度美好时光。令人惋惜的是,这一颇具浪漫色彩的习俗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逐渐绝迹。另一习俗是:七夕之夜,少男少女躲在葡萄架下屏息哑声,可听见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这大概只是某些人的臆想。星汉灿烂的夜空下,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也许是将彼此“砰砰”的心跳或枝蔓上滴落的夜露误当作了天语吧?
七夕前后夜间在街头乘凉时,农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即观察天河形状来预卜秋季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天河弯弯吃干饭,天河直溜吃汽馏。”若是天河呈弯曲状,则预示谷子丰收,有小米干饭吃;若是比较顺直,即表示庄稼歉收,人们只能以由地瓜干等做成的“汽馏”果腹。
斗转星移,夜露渐浓,乘凉的人们要回家睡觉了。孩子们紧紧护住挂在脖颈上的“饽花”串——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些会过日子的孩子,甚至能将其存放数月,直到“饽花”变得像石头般坚硬了,这才一点点啃着品尝……

326357

326357

326357

“七夕”主题剪纸
剪纸/苏霞

326357

该幅剪纸描述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景:无数只喜鹊在天空飞舞,牛郎织女从天河两岸来到鹊桥中间相会。五彩祥云在他们身边环绕,远处的仙山琼阁若隐若现。身背草帽的牛郎用颤抖的双手接过织女为他和孩子们缝制的衣衫,目光中充满了对妻子无限的疼爱。织女头戴凤冠,眼含泪花,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一年未见的丈夫。他们的一双儿女抱住织女的双腿,感受着久违的母爱,通人性的老牛站在一旁,仿佛也在为一家人来之不易的团聚默默祝福。画面左下方是盛开的荷花,一对象征甜蜜爱情的鸳鸯静卧水面。右下方是一座具有崂山特色的山村民居,少男少女躲在葡萄架下屏息倾听天上传来的绵绵情话。作品以古老的民间传说为主线,表达出一种对幸福爱情的美好祝愿。

(简介撰写:王明伦)

326357

326357

326357

饽 花
剪纸/苏霞

326357

326357

326357

326357

326357

326357

326357

326357

王明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文艺智库专家,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出版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326357

苏霞女,1965年2月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崂山文联签约艺术家,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崂山区道德模范。剪纸《冬至饺子》和《复兴号》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和“朝闻天下”播出。《中国文艺报》曾整版介绍其剪纸艺术创作成长道路。上合青岛峰会16米主题剪纸长卷、国庆七十周年19.49米剪纸长卷、抗击疫情系列剪纸和《崂山十二景》《五常》系列剪纸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刊发,作品多次登上《学习强国》。

326357

-END-
欢迎关注崂山文艺公众号
欢迎分享 转发文章
如需转发,请备注转自崂山文艺

326357

/遇/见/崂/山/     /邂/逅/文/艺/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