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 | 豫西民俗剪纸源流考

回复 星标
更多

学人 | 豫西民俗剪纸源流考

民间丨民艺丨民生丨民众

—ZHONGGUOMINYI—

326443

豫西民俗剪纸源流考

撰文/倪宝诚

红公鸡,上碾子。

二妹妹,扎辫子。

盘盘坐,握剪子。

纸花花,贴窗子。

(豫西民谣)

豫西的民俗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程度已达到家家户户,随民俗节日的更迭而常换常新。红红绿绿的剪纸,喜庆、吉祥的内涵,使得黄土塬上处处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使生活在黄土窝窝里的人们充满生气,精神焕发。
豫西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而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剪纸已成为承载豫西民俗、民风最理想的一种艺术平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如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仪、刺绣花样、美化环境等,样样都离不开“剪花子”。民俗剪纸,不仅可以表达出豫西人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独特视角及地域性原生态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能给农民们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豫西地域民风淳厚,每年入冬一进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虎是中原地区农民崇拜的瑞兽,有驱邪纳福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整整一个正月,可以说是展现剪纸艺术最丰盛的时期。节日期间,屋里屋外一片红红绿绿,家家户户大门脑上挂“门笺”(谐音“门钱”,也有称“吊笺”“花门”的),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满窗花,屋顶上要贴“吉祥团花”,炕上、床沿上都有“墙围画”(万字连续纹饰,俗称“富贵不断头”),厨屋、灶间有“灶头花”,走亲访友送“礼花”,娶媳妇、嫁闺女、婴儿过满月都要剪“喜花”,老年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要送“寿诞花”等,真是五花八门。
正月初一,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欣赏剪纸),是相互学习、取样的好机会。花样儿新、手艺又巧的大姑娘、小媳妇,人人夸赞,用羡慕的眼光望着她们,被誉为“巧媳妇”。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刺绣”和“剪花”技艺的高低,已成为豫西农村妇女自我奠定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

326443

▲天地全神(灶头花)
正月十五闹花灯,各村落之间要比赛花灯,更是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贴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在这种场合,巧手们和纸扎艺人,都能当场剪出不重样的戏文故事,如反映男女情爱的“拾玉镯”、提倡青年人要尽孝道的“二十四孝”和孩子们喜爱看的“三国”“水浒”故事等。
俗话说:“灯市下,年过罢。”灯节(正月十五)一过,表示新春佳节的节日活动基本结束。到了正月二十三那一天,家家大门脑上都要剪贴“金牛”,意思是提醒人们喂好耕牛,准备迎接春耕生产,并用黄表纸书写:“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家家剪金牛,四季保平安。”
转眼又到了农历的二月二,俗传为龙抬头之日。家家女人又忙着剪“甘露”(龙的别称),她们边剪边吟唱:“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风调雨顺好光景,五谷丰登庆丰收。”为什么把龙称作“甘露”呢?因为华夏子孙崇龙、敬龙,自称为龙的子孙,认为龙能治水,庄稼要有收成就离不开水,故尊龙为“甘露”,以示虔诚。
五月端午(初五)节那一天(又称“重五节”“女儿节”),为祝愿儿女们健康成长,妇女们用大红纸剪一只昂首挺胸、步履矫健的红公鸡,公鸡雄赳赳、气昂昂,双目圆睁,嘴里叼着蝎子,利爪下牢牢踩着毒蛇、蜈蚣、蜘蛛等,俗称“五毒”,并在黄表纸上规规整整地写上:“五月里五端阳,吃粽糕饮雄黄(酒),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实际上,这种民俗是历代贫苦农民长期积累的自我保健方法,是一种预防流行疾病、简易可行的防疫措施,用公鸡驱邪带有迷信色彩,但用公鸡吞食毒虫,却具有原始的科学意识。
农历六月六,气候已接近酷暑,女人们又忙着用彩纸剪一些“花扇”,插到已亡故先辈的坟墓上,以寄托哀思。她们吟唱着:“六月六,热难受,剪把花扇送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尽享受。”“剪花扇”的习俗,延续了豫西民间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过了六月六,就到了农历七月,气候总是变幻无常,旱涝不均,豫西农村里普遍存在剪“扫天媳妇”的习俗。如果是雨水多,天涝了,女人们就用黄表纸剪个“扫天媳妇”挂在屋前或树上,嘴里还念叨着:“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扫天忙。黑云疙瘩都扫净,雨过天晴出太阳。”如果是天气旱了,她们会立即改唱道:“扫天媳妇扫得欢,扫了一遍又一遍。扫走日头换黑云,请来龙王灌庄田。”

326443

门笺花
豫西剪纸和当地的民间刺绣,天生便是一对姊妹艺术,所以剪纸巧手必定也是一位刺绣能手。新娘婚服上那绣制精美的龙凤、牡丹、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彩云,等等,无一不是剪纸艺术的幕后功劳。除上述以外,妇女生活中的某些用品,如绣花袜底、儿童布制玩具、衣帽、兜肚、香囊、枕顶等,样样都离不开剪纸艺术。
豫西剪纸究竟始于何时,史无记载。虽说剪纸有其漫长的历史,但作为剪纸原料的纸张,却不易长久保存。再者,剪纸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原本服务于应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活动,其本身具有严格的时令性,需要常换常新。所以在豫西地区,除发现少量清末、民国时期的剪纸外,尚未发现更早时期的作品。
我们试从民间传说中追踪剪纸的渊源。
豫西地区流传着三则与剪纸有关的传说故事。其一是“周成王剪桐封弟”。说的是周成王幼年和其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时,突发灵感,顺手从地下捡起一片桐树叶,用剪刀剪成“玉圭”状递给其弟,戏言封其为王。若干年后戏言成真,叔虞在史官进谏下直接受封为唐国第一任诸侯(唐国,今山西省西部)。其二是“老子剪春牛过函谷”(老子,河南鹿邑人)。传说道家始祖老子修道成仙后,骑青牛过灵宝函谷关,沿途发现贫苦农民耕地缺少耕牛,便立即用金箔剪出许多牛,赐给当地百姓。至今,豫西一带仍保留着正月二十三,家家剪春牛的习俗。其三是“汉武帝剪爱妃影像以解哀思”。传说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死后,他非常悲伤,思念成疾。齐人少翁是个懂神仙方术的人,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回来,他用纸剪出李夫人婀娜多姿的侧身影像,夜晚,在一顶纱帐中点燃灯烛,映出极似李夫人的身影,果然惟妙惟肖,解了汉武帝的哀思。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凭。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证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不会是偶然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它产生之前,必然有艺术特点与之相近的形式,相互启示、影响,促使其在集体创造和漫长、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326443

莲生贵子 福寿绵长(窗花)
首先,研究豫西某些原生态剪纸,我们惊异地发现,其中出现的许多纹饰符号,追本溯源,竟与仰韶文化彩陶上出现的漩涡纹(水纹)、锯齿纹、万字纹(富贵不断头)、蛙纹、花瓣纹、鱼鸟纹等有相似之处,这绝非偶然。涌池仰韶彩陶纹饰符号,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豫西先民的精神产物,是观念意识的艺术张扬,也是史前先民的民俗文化。
思考仰韶彩陶纹饰对豫西剪纸的深远影响:
1.产生于氏族社会晚期的彩陶文化,已通过不同的图腾符号,充分体现出氏族共同体的思想观念。今天,在豫西剪纸纹样中,除依稀可见的原生态痕迹共性特征外,同样也可以分辨出不同县、乡之间审美风格、观念内涵的微小差异,如陕县与灵宝,灵宝与卢氏,卢氏与洛宁之间,这是否与原始氏族部落之间的图腾差异、图腾层次、部落习俗有关,值得探讨。
2.豫西民间剪纸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中,普遍存在象征、表意、借比、谐音以及直观、随意等表现方法,与仰韶彩陶纹饰中先民以意表形的超现实造型理念,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3.豫西民俗剪纸整体流露出来的朴素生命意识,追求美好祥和,善待大自然,天、地、人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活理念,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延续。
再者,豫西民俗剪纸产生的历史渊源也是多元的,它与中华古文明的诞生、发展、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查阅史书及文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鬓”的描述。唐代“安史之乱”时,祖籍豫西巩县的大诗人杜甫举家外逃避难,途经陕西彭衙县(今白水县)时,受到一位姓孙的小官吏的热情接待与安抚,并按当地风俗剪纸为其压惊,杜甫深受感动,并为此赋诗一首,即《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之句。就是在这首诗中,“剪纸”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被首次提出,并流传至今。

326443

别窑灯笼花
另一位祖籍河南沁阳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人日》一诗中写道:“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人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1.“缕金作胜传荆俗”,是说缕刻金箔花饰、装点节日的习俗是“传荆俗”。荆,今之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为楚地。说白了就是江南的民俗传到了北方,在中原民间流传开来。2.“剪彩为人起晋风”是说,正月初七“人日”剪纸人以祝福家人健康安宁、子孙绵延不绝的习俗,是从黄河以北的晋国传过来的(晋,又称“三晋”,今之山西省)。这就说明剪纸用于岁时节令,当时在大江南北已经比较流行,而且唐代已能生产出不同色彩的纸张,唐代诗人所说的“剪彩”,并不限定在“彩帛”一类,已扩展到使用各种彩纸,对此,五代的《武林梵志》所载“吴越践土(指勾践)于行择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就是证明。
历史发展到宋代,平民文化空前发展,剪纸习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繁荣,在市民阶层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精致的艺术门类。剪纸,成为民俗生活中广为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零星记载,当时的汴京城内盛行“剪字”“剪锨花样”“簇影戏”(纸影或皮影),都是同剪纸密切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籍以衣食之地,皆他处所无也”。周密还在《志雅堂杂钞》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京城剪纸艺人中的一些高手:“向旧都大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每剪诸家字皆专门。其后,忽有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技艺更精于前者,于是独擅一时之誉。”由此可知,北宋京城汴梁不仅盛行剪纸,而且由于商品市场的需要和剪纸商品的激烈竞争,能人辈出,涌现出不用眼看,便能在袖中剪出买主需求的各类花样的少年剪纸高手,堪称绝技。
宋代商品剪纸内容、题材的最大特点是多依附于岁时节令、民俗活动。如“正月初七‘人日’,京城家家剪彩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立春前一日,士大夫或百姓人家皆剪彩为小幡,或戴于头上,或系于花枝下,以迎春”(春幡或春胜都是象征吉祥的装饰剪纸)。京城里的青年妇女都效仿南朝寿阳公主的“梅妆”,以极薄的金银箔剪出各种微型的梅花、飞燕等,贴于额头或两颊,谓“贴花子”,成为京城女子的一种时尚。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汴京各主要街道随处可见展卖幡、胜、剪花、剪字等,称‘乞巧市’。更有以竹木或麻秸为棚,剪五彩纸为层楼(纸扎彩楼),称‘仙楼’,刻牛女及仙人于上,并剪纸为仙桥(鹊桥),以为妇人取巧”(《筠清轩秘录》)。立秋重阳之日,汴梁城内处处可见“妇女儿童辈,剪纸花样戴之”,以示秋天来到。民间育子风俗中,常剪“五男二女”花样,随粟秆、馒头等送与孕妇,谓之“分痛”,以示娘家人的关怀和祝福。宋代民间有用黑纸剪龙、虎图者,称“龙虎旗”,言可镇鬼驱邪。

326443

端午节驱五毒(驱邪镇宅)

326443

福寿绵长(顶棚花)
上述,也只是宋代民俗剪纸的点点滴滴。但联系到今天的豫西民俗剪纸,不能说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发现豫西传统剪纸无不依托于地域民俗习尚,而这些民俗习尚,基本上保持、延续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遗俗,如正月初七“人日”,豫西一带民间仍有剪七个纸人,以驱除邪祟、纳福儿女的习俗。至于春节前后,家家剪彩蝶、鸳鸯、花鸟点缀“花窗”,仍是宋代民间习俗“立春日”的传承与发展。农历七月七日“鹊桥会”的“乞巧”活动,在豫西农村妇女中间依然存在。
豫西一带至今仍存在这种风俗:如果某一儿童(幼儿)突受惊吓,精神萎靡不振,母亲会立即用黄表纸剪一纸人,待夜深人静拿到村外,边走边呼唤:“我娃、我娃,不怕、不怕,跟娘回家,跟娘回家吧!”声音柔和、低沉而亲切。这种用剪纸为幼儿“招魂”的习俗,是否与唐代彭衙县姓孙的官吏用剪纸为杜甫招魂同义,值得考虑。
宋代有剪黑虎驱邪镇宅的习俗(称黑虎旗),如今在豫西仍常见,只是灵宝剪黑虎,而陕县却用黄表纸或金纸剪虎,但都是贴在街门上。如果稍加留意的话,在豫西县城内的小街巷或山村里,还可以见到农民用黄纸写的“告示”。黄纸上方书写:“天荒荒,地荒荒,我家有一夜哭郎,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有趣的是,在黄纸的下方用黑纸剪一四蹄朝天、四只蹄子被牢牢捆绑在一起的驴子,驴子仰面朝天、拼命挣扎却苦于叫不出声来。当地老人对此解释说:“幼儿夜啼不止,就是野驴精附体。剪一‘倒捆驴’,驴精叫不出声来,幼儿夜啼症自可痊愈。”这与“剪黑虎驱邪”“剪纸招魂”等同属中国民间巫术、鬼魂信仰中的咒语、符箓行为的遗存。

326443

虎与麒麟(驱邪镇宅)
关于豫西民俗剪纸“扫天媳妇”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诗人李泽民的《扫晴娘》一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更有详尽描述:“凡岁时雨久,令剪白纸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帚若苗缚小帚,令纸人携之,将杆悬檐头,以求天晴,俗曰扫晴娘。”由此而知,豫西民俗剪纸“扫天媳妇”,早在元、明时代已在民间流传,只是眼下的称谓更显通俗化罢了。
再就豫西剪纸的艺术表征看,也不难察觉,除简约、拙朴、重意象等鲜活地域特征外,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剪纸技法方面,同样存在着与历代剪纸艺术上承下继的关系。例如,我国目前发现的历史最早的文物剪纸,是从新疆阿斯塔那地区高昌故城三座南北朝时期古墓葬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等五幅团花剪纸,这些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如果不附加任何说明的话,我们很难看出它与现代民间团花剪纸究竟有多大区别。因为团花的剪法两者完全相同,即把方纸对折后再对折一次,取其中再对折,每一条中缝就是团花的一个单位,只要剪出这一单位的花鸟纹饰,就能在折纸复原后,得到连续相同、相应的花鸟纹饰。而这种被称作“均齐式”的古老团花剪纸方法,从南北朝时期延传至今不衰。当然,也很难说南北朝之前就没有团花剪纸,否则古代青铜器、铜镜上的二方、四方连续纹饰的出现又如何解释呢?

326443

儿童帽花
令人惊喜的是,甘肃敦煌研究所民俗学家谢生保,在敦煌莫高窟中,发掘出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许多剪纸图样,可以说是继1959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南北朝团花剪纸之后的最新发现。在敦煌藏经洞17窟发现的两幅菩萨立像剪纸,其特点是先以墨线勾勒出人物轮廓,再沿线镂空人物。经专家鉴定,一为唐代,一为北宋。两者风格不尽相同,唐代刻纸观音类似“汉画像石”的影像式簇刻方法,而宋代的剪纸观音,人物动态更为具象,与目前豫西民俗剪纸(或刻纸)中人物的表现手法、效果已十分贴近了。
总之,树有根,水有源。豫西剪纸依附于地域文化、民俗而存在;而豫西地域文化又与中华民族古老、多元文化的纵向传承发展、横向传播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豫西民俗剪纸自身得益于河洛文化基因,但又在中华民族多元乳汁的哺育中不断茁壮成长。
再就豫西民俗剪纸的文化理念而言,自唐、宋以后,原本服务于宗教祭祀、工艺铸造(青铜器,丝、绢、锦、帛纹饰,陶瓷)的剪纸、簇刻行业,被逐步纳入到伦理纲常、民俗礼仪、教化和岁时节令的审美规范之中,这一广泛深入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延续至今,只是随时代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罢了。

326443

剪纸传承人吕黑(右一)摄影:索彪

326443

“卢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春枝摄影:索彪

326443

河南民间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孟仓摄影:索彪

原文刊于《民艺》2021年第二期(总第20期)

作者简介

倪宝诚 (1935—2021),祖籍山东临朐。擅长连环画、年画、民间美术。历任前平原省文化局美术科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河南省美、影展办公室展览组组长、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河南卷》副主编。出版有《河南民间美术概论》《另类童话:玩具》《淮阳泥泥狗》《倪宝诚文集(5卷本)》等著作,为河南省的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官方微号 扫码关注

编辑:专委会宣传工作组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