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回复 星标
更多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机体的可观察的行为。他们一致认为, 学习结果是使有机体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学习条件是注重学习的外部强化,忽略内部条件。当然,不同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很激进,有的则有一定的折中倾向,而且,他们解释学习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说»
桑代克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从整体的角度讲是属于机能主义范畴,并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关在迷笼中,笼外放着食物,笼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一个连着门闩的踏 板)。开始,猫在笼中用爪子够食,失败后,便乱咬、乱抓、乱跑。后来偶然碰到了踏板,打开了笼门,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迷笼所花的时间,而后再把它放进笼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进行多次,可以看到猫逃出笼外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到最后,猫一进迷笼,就去按动可以开门的踏板。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dR。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及其狗的实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分泌变化时,巴甫洛夫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比如狗的唾液分泌,当把食物送给一个饥饿的狗时,它就分泌很多的唾液,这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发射,食物作为一种无条件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这种无条件反应。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出示食物时伴随或稍前出现一种与分泌唾液毫无关系的中性刺激,比如脚步声或铃声,经过多次重复结合后,当这种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样,原来的中性剌激(如脚步声)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 了一种条件反射。
2.华生及其恐惧形成实验
华生在1913年第一个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把巴甫洛夫理论运用于学习的研究者。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恐惧、爱、愤怒),所有其他行为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的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华生曾做了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恐惧的实验。他的被试是11个月大的艾尔伯特。婴幼儿一开始对兔子本来毫无害怕的表现,后来,在兔子出现的时候,紧接着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声响,经过几次重复,小孩对兔子便害怕起来了,甚至到最严重的时候,这种害怕泛化到了任何有毛的东西上: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了科学、客观、 控制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刺激一反应的学习观,以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在桑代 克、华生等前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做“斯金纳箱”的学习实验装置。箱内装有一操纵杆, 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按压操纵杆,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操纵杆连接着一个记录系统,可以记录下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和时间。
在实验时,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因饥饿不安而乱动,偶然它碰到了操纵杆,得到了一粒食丸,以后又继续活动,偶尔再次压杆得食,经过几次尝试,白鼠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可以得出结论,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斯金纳箱与桑代克的迷笼有些相似,但它更为精确, 而且动物在其中更便于主动地作出自由反应。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如用针刺一下手,手就会马上缩回;当遇到强光时眼睛瞳孔就会马上收缩,等等。操作性行为则是有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 比如白鼠的压杆动作,人的读书写字等。操作性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经典条件反射所针对的只是应答性行为,而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要对操作性行为的习得作出解释。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的训练,但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他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一行为主义的模式,而且他重视对社会学习的研究,形成了他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 他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前儿童分为3组,甲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玩具娃娃,一个成人给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过来打了他一顿,以示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录像片上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后来,这些儿童一个个被领进游戏室,里面有大孩子攻击过的玩具娃娃。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班杜拉等人对品德教育的效果也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青少年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等实验员与青少年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青少年学生的信任后,主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青少年学生宣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青少年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的钱越多越好,劝说青少年学生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青少年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青少年学生没有一个为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并赢得了本组青少年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并没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第四组的青少年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青少年学生向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当榜样的行为和说理教育一致时,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教育者光进行口头教育、自己却不能言行一致时,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而且“身教重于言教”。
摘自《教育心理学教材》
2015-03-12 09:10:33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