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了10年的健康传播,我们得到了什么?

回复 星标
更多
«激励了10年的健康传播,我们得到了什么?»
摘要

我国慢病患者“井喷”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对慢病知识转播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从2002年起,问题就出来:如何应对潜在的慢病挑战?如何向大众传播准确的健康知识?这些问题当时就摆在我们面前,而且至今还是个问题。...

2014年11月22日,第九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回顾了中国健康知识激励计划实施10年的工作进展情况,表示获得了7个方面的启迪。

201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年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较1991年上升31%;成人肥胖率7.9%,较1992上升97%……

凸显我国慢病患者即将“井喷”,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对慢病知识转播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也就是从那时起,问题就出来:如何应对潜在的慢病挑战?如何向大众传播准确的健康知识?这些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而且至今还是个问题,因为慢病患病率仍在上升:

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已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另外,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如何来解决慢病带来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呢?当时我们就搭建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健康传播平台,由政府、百姓、专家、媒体、企业等5个层面来达成共识。

具体呈现为:政府要明确慢病防控策略和目标;百姓要有渴望获得健康知识的动力;专家要借助媒体来做科学宣传,而媒体要明白自己的特性,寻求获得自己平台发布的科学信息。而企业呢?应该在生产和销售过程始终贯彻社会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这一年,政府层面就在慢病防控策略上形成了“六个转向”,即专家向政府行为、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大医院向基层、城市向城乡并举、卫生部门向全社会、专业行为向群众运动。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近10年的工作,于2010年形成现有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分类实施,从“123目标”到“333措施”,再到“444重点”,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于2005年推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由共享计划和激励计划构成: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中国记协联合操作,从选择、搭建、奖励、形式等四个模块来实施,具有奖励有贡献的媒体、专家和普通大众,逐渐发展至高血压、癌症、血脂异常、糖尿病、健康体重、吃动平衡、骨质疏松、慢阻肺、膳食平衡、胆固醇管理等多个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果,使关于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数量和媒体报道呈上升态势。

一个创举:

第一次由政府出面主导,采取激励而非行政命令方式;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媒体、医生、患者、企业等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有效地传播了健康知识。

两条新路:

通过市场手段,为慢病健康知识传播探索一条新路。政府推进、企业赞助,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维护了企业形象。专业公关公司参与保证了项目各个活动的落实和传播的专业性。

“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的形式,为医生和记者的交流探索一条新路。政府牵头,调动专家和主流媒体,确保信息的权威性。专家和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慢病健康知识共享,保证了传播的准确性。

此外,还进行创新,关口前移,拓展危险因素专题,从以疾病防治为主题向吃动平衡专题项目、膳食平衡专题项目拓展,长期持续深入地传播,并积极引导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单纯对媒体的知识共享,到针对学校、社区、上班族等广大的大众。具体作法是搭建平台,做统一的工具,让地方卫生部门唱戏,发动网络的力量,使场次爆发式上涨,达到了“吃动平衡 走向健康”项目的目的。

在“步行日”的推广上,请白岩松、姚明、CCTV的海霞等做形象大使,做出表率,带动让老百姓跟着动起来,采用“行、知、信”的创新模式,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健康知识激励计划实施10年后,获得了7个方面的启迪:

(1)选题准确:慢病防控关键问题,配合政府工作重点

(2)科学权威:顶级专家与媒体互动,延伸阅读思考

(3)示范效应:对政府、专业机构等健康传播实践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4)参与度广:政府、专家、媒体、企业、百姓

(5)模式创新:由项目思维,到平台思维的转变,项目爆发式成长

(6)奖励激励:通过激励健康传播参与方,推动项目不断发展

(7)共同行动: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来源:慢病管理网

作者:海京

2015-02-26 22:40:40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