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两年内,中国医疗将被颠覆,不变则亡!

回复 已回复1 星标
更多
«于莺:两年内,中国医疗将被颠覆,不变则亡!»

导读

本文为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在医客举办的“互联网时代的医生成长”主题沙龙暨“最强医学大脑—BMJ挑战赛”启动会上的分享。她表示,互联网带来了很多的信息互通,尤其是年轻医生,不要再盯着别人以前的道路,需要从一些事件当中提炼想要的精准信息,然后再去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有什么合适的路径,能够让我在这么多医生当中脱颖而出。

今天谈到互联网,我觉得特别羞愧,为什么这么说?在BBS阶段,大家都已经在网上开通一些患者的咨询热线。而我在2011年之前,跟互联网的接触就是看新闻、发邮件。2011年以后,新浪微博出现了,我就成了网络红人。

我被动加入很多微信群,但从不在群里发言,因为没有时间。我看很多群,很多医生的发言和半年前没有变化。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改变,但如果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在医生身上只是体现在微信群里聊别人做什么,对自身却没有任何触动,那就等于没有互联网。

我今天以自己为例,把我的人生分成三部分:一是象牙塔和神庙,指在协和医大和协和医院的部分,二是互联网对我造成的影响,三是谈一谈我现在在做什么,以及我觉得医疗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1现在的学生,和我当年完全不一样

在医科大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跟我讲,我们是心存一种理念进去的。医学大学在教学的时候,也一定会把医学成一个非常神圣的科学。当我们第一次接触解剖的时候,老师带我们鞠躬,表示对遗体的尊重。包括和患者接触时,老师也告诫我们,言语不要那么偏激,但是到了今天,言传身教不管用了。

最近北医的学生问我,“我们举行辩论赛,主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建立医疗黑名单’”。,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当时已经不一样,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医疗热点,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分正反方,开始辩论了。这是在我大学时期,完全想不到的。

从学生时期,我们接触的信息完全就不一样,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告诉他们怎么沟通交流,这样有用吗?如果一位刚毕业的医学生来到我这里,就瞎了。因为他缺乏临床经验。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是通过三年轮转,八年在急诊科工作获得。在急诊科,都是一些常见的急症,还有肿瘤、康复、老年病等各个科室的患者,我们也会接收。

因此,我从北京协和医院辞职的时候,还在想到底能做什么。因为我没有擅长的专科,不能像张强医生那样能够做一个血管外科品牌。对我最合适的就是改行,做全科医生。谁都知道发达国家全科医生是由保险买单的,患者支付比例非常低。如何成功转型家庭医生,我现在在走高端路线。

在公立医院期间,急诊科一定要擅长沟通。早期,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评论都是水火不容的。我早期在北京协和医院也遇到过。当一个患者说质疑我时,我就立马来一句,“你是医生我是医生”,马上就能吵起来。后来我发现吵架没有用,只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到了后期,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沟通能力时发现,要有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考虑。

2因为互联网,我意识到该做一些努力,去改变医疗现状

2011年,互联网打开了一扇门。在这期间,我发现医疗机构不仅包括城市的三甲医院,还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院,医生还是事业编制身份。当我们还抱怨医生每周工作远超过40小时的时候,我翻合同法才突然意识到,法律不保护我们。如果你还在事业单位体制里,因为这个和医院打官司时,一定是输。当我突然明白这个事情的时候,感觉太微妙了。

当然,互联网还同时带给我们一些负面的信息。比如医患矛盾、医疗暴力、红包回扣、以药养医等问题。我在这讲一个经典小故事: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的金教授特别牛,他的专家号,黄牛6000都买不到。当他退休以后,他被一个民营医院聘请,挂他的专家号只需1000元,但很少人去挂。很多人说,你离开北京协和医院什么都不是,事实证明就是这样。

那么互联网带给我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公立医院的医生每天的确非常累,很多时候能够帮患者解决医疗问题,就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很少去考虑患者的需求,患者的家属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少关系患者的整体情况。

其实,这是因为公立医院医生很少考虑家庭是患者的第一个医疗单元,医生给患者治病,不光是治他一人,患者的家庭状况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愈后。也就是说,患者需要更多的服务。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张强医生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一个孩子下肢照片,这个孩子患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孩子找到张强就诊时,孩子的上下肢不等长、不等粗,有的病患肢体已经出现坏死。后来张强医生就感叹,这位孩子在公立医院看过很多遍,但没有一个医生考虑到,他是一个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如果早期给他说,这个孩子现在根本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锻炼下肢,同时带上弹力袜,然后弹力袜根据生长情况进行更换,也许病情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

这个事情说明什么?他当时在微信发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张强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他只是提出思考。回复的人说因为这位孩子的病太难治,我说不是,是因为在繁重工作量下,你看到的只是那个时间点,看不到背后整个生长线,如果你看到背后整个生长线,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当然,很多医生会设身处地会为患者着想。比如北京协和医院老医生看贫困患者的时候,会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的医疗体系是支持医生去做科研,成为一个专家。在这条路的指引下,尤其现在年轻的医生慢慢就会发生偏移了。目前更多的年轻医生愿意站出来,愿意跟考核体系说NO!,包括很多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这些事情都是医生无偿在做。因为有了互联网,他们意识到,在这个时候,该区做一些努力改变现状了。

互联网更新换代特别快,比如,医生都在新浪微博打造个人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有,了我,有了张强,还会有其他人出现吗?特别难!不要再盯着别人以前的道路,我们应该发现新的道路,让患者认你,而不是只认“北京协和医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条。在这个过程中,你用心为患者服务,真正的让患者体会到什么叫人性化的关怀,这是比较珍贵的东西。

我经常对外宣传称我的诊所是有温度的诊所,我自己也会吹牛。但这个口号传出来以后,我就傻眼了。什么叫有温度?是患者来了以后,特别热情的为他服务?我觉得这不是有温度,是有距离的亲近感。喊口号是很容易的,但实现口号是很难的。

3提炼精准信息,找到适合路径,脱颖而出

2013年6月4号,我向北京协和医院提出辞职,为什么辞职?要么不做,要么就彻底改变。我就是这样一个冒进的人。

当我去朝阳卫生局申请医疗资质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拿出一份数据,到目前为止,朝阳区民营医疗机构已经占总数的67%。而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时候,以为民营医疗机构是一个很罕见的东西。我出来之后才发现,根本不罕见,遍地都是。为什么这个平台不被公立医院认可?一是民营医疗机构的质量不够优质,二是医生被请出来以后,你是把他用到极致的同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丁香园、春雨医生、平安公司等医疗互联网公司、险企纷纷涉足建立诊所,这这种形势带来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们怎么把握现有机遇?怎么把自己的一个小小诊所做好,尽快复制,并能把成本压下来?而我也已经没有退路,必须向前冲。

目前,大家也都在探索互联网时代医生的成长路径,包括如何建立患者群、公众号等。但很难再回到新浪微博时代。目前,包括张强在上海创立的医生集团、北京医生弄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广州试行的医生工作室、微信朋友群等都是在把有共同兴趣、理念的医生圈在一起,互相试探底线,能不能在一起为患者服务。

互联网带来了很多的信息互通,尤其是年轻医生,需要从一些事件当中提炼想要的精准信息,然后再去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有什么合适的路径,能够让我在这么多医生当中脱颖而出。

我找到路径是什么?正是因为我承认医疗是一项服务业,所以我用工业化流程4.0的模式去拆分整个医疗结构拆,让医生成为患者可信赖的朋友,这就是有温度的诊所。首先,我们要想那些医疗服务是不能被互联网所替代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好玩的例子。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美国律师行业出现一种新的模式,把所有的案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的,全部通过大数据收集,再有类似的案例进来以后,经过关键词的对比分析,对调出几十个案例分析胜诉点和败诉点在哪,再结合所有的法律法规,给客户制定一个最佳的辩护方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批的律师将会失业。

那么医疗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很多医生发现,互联网时代会颠覆很多小医生。只要你不符合规律,会不会被淘汰?我觉得可能会。但在场的各位医生不用担心。医疗也有不能被互联网替代的部分,比如面对面交流,这是医疗当中最决定性的一步。除了医疗互联网的共性部分,医生的个性在哪里?真正擅长沟通的是什么?无论是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都会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将来如果开诊所,还会成为很好的投资对象。

那些东西是可以被拆分的?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流感季节来了一个发烧患者,我可以在他来医院之前,让他先去网上选择自己的症状,然后根据临床决策体系,给他一个百分比,比如患者得传染性流感的几率是多少。当他来到前台的时候,我们已经接到了这个信息,结果出来以后,医生跟患者面对面讲解病情、开药,然后患者就回家,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流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被互联网颠覆的部分是医生的判断。最后比对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很多时候,如果按这个思路去做医疗,越做越好玩。很多人说创业的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我觉得我也快了。

4互联网带给医生的是共享、临床决策系统

再说一下互联网平台能给医生带来什么?一是基于患者隐私保护的医疗资料共享平台。我正在做民营医疗,特别希望患者的病历资料完全归患者自己,我这边只是一个保存,并不占有。如果我们将医疗平台共享之后,一位医生的患者出现问题之后,医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患者的整个生命线,并给患者一个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基于知识体系的临床决策系统。中国医疗目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标准化。如果我患有胃痛,去不同的医院,给开不同的药。对基础疾病来说,想要解决的是具有共性的80%的普通疾病。如果大家要做连锁诊所,这部分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无论春雨开20家诊所还是平安好医生开5000家,如果不去不同的诊所,给出的方案不一样,那就是一个个点,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我希望做的是整体。

另外,全世界的医疗机构最后是从保险公司、社保里挣钱,如果不把控费考虑在里面,肯定是失败的。我现在做高端诊所,如果未来五到八年不去进行改革,一定会死。我比的是医疗品质、医疗服务、对患者家庭的了解。所谓的互联网平台,只是一个工具或载体,在这里面,如果医生统统跑到互联网上做在线咨询,没有做真正扎实的东西,你会很遗憾。另外,还要考虑到可复制性,虽然这个很难。

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我觉得机会就在这1~2年的时间,对中国医疗来说,将是一个颠覆。因为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生就不要停留在微信圈讨论了,一定要行动。

我两年前没有辞职的时候,一个医生讨论说想建一个组织,两年后我的诊所都出来了,那位医生还在讨论。我说你为什么还在讨论,你要尝试呀。很多的时候不要停留在想,不要停留在说,有想法,有很好的想法一定要试。

我朋友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某非常著名公司的技术总监,在他20多岁的时候创业成功,身价千万。在30岁的时候不辛得了糖尿病,医生告诉他,糖尿病不能根治。于是这个小伙子就牛劲上来了。他翻阅了国外50篇糖尿病文献,看完以后,他得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我要增加我的基础代谢率、肌肉含量,我要锻炼,看看能不能把糖尿病治好。在一年之内,他的体重降了20公斤,目前基础代谢非常好,已经完全不用吃药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将来可能会因为互联网技术而改变,并真正改变医生的思维模式。所以医生,不要停留在书本上,不要认为这些疾病不可改变。互联网改变了很多患者的思维,说明机会是每一个人的,如果你不抓住,你有可能会被淘汰!

转载自:医客

正序阅读 2015-05-25 14:31

不论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依靠药物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健康。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