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激励计划十年传播影响18亿人次

回复 星标
更多
中国健康激励计划十年传播影响18亿人次
»

高血压防治、癌症防治、血脂异常防治、糖尿病防治……从2005年启动至今,“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围绕多种慢性疾病或危险因素,产生近两万篇媒体报道,传播量18亿人次。1月20日,近百名国内顶尖的医学、营养及传播专家在京参加“‘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回顾与探索”会议,高度肯定了这个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倡导并坚持十年的项目,该项目每年选定慢病或者危险因素作为主题,持续十年开展健康传播,开拓了我国健康传播的新路。

来源: 新华网,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2015年,‘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健康也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健康传播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不是某一家部门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传播,才能够改变行为、促进健康。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的发展,为中国健康传播提供很好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认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一个创举,是具有健康传播运动特点的一次中国本土化的健康传播实践,填补了中国健康传播运动的空白。”

慢病“井喷”,公众防治知晓率低»

2005年1月,《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面临慢病“井喷”,公众对防治慢病的知晓率严重匮乏。为加强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传播,应对公众健康面临的威胁,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策划,“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在我国第一次采用了激励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媒体先行、专家和患者参与、企业支持、专业团队执行,构建了一个由政府主导,广泛发动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传播战略平台。激励计划每年选定一个或数个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或危险因素为主题,调动社会力量,持续深入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公众行为改变。

1642644

图为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

历年主题包括:高血压防治、癌症防治、血脂异常防治、糖尿病防治、保持健康体重、吃动平衡-走向健康、骨质疏松防治、果蔬营养与膳食平衡、慢阻肺防治、胆固醇管理等。

十年来,激励计划已产生近两万篇媒体报道,传播量18亿人次;开展各类知识共享和大型活动700余次,发布及出版健康传播图书9册,全国300多家医院的数百名专家和医生撰写了文章,近两万名患者参与了征文活动,激励参与健康传播的各方人士超过1500人次。“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于2008年在第18届世界公共关系大会上获得了健康传播“中国最佳公关金奖案例”。

涂光晋教授认为,十年来,激励计划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对其他健康传播实践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为支撑健康知识传播持续开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项目”到“平台”的运作模式转变,从“知信行”到“行知信”的行为倡导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以及结合新媒体形式下的“O2O健康行为倡导”模式尝试,都不失为中国健康传播运动的一个典范。

健康传播促进“健康中国”»

谈到“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未来发展时,激励计划发起人之一、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说,健康传播目的是促使行为改变,所以要以行为改变为导向。此外,传播不应是孤军作战,应基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利益,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形势下要以受众为中心,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传播手段,形成传播合力,赢得关注。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精确制导”,为不同受众提供精确的健康信息服务。

孔灵芝认为,近十年来健康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涌现,健康传播渠道、手段、形式呈现多元化、移动化、可视化,健康信息愈加受到关注,公众需求急剧增加。

她举例说:2015年激励计划在“吃动平衡”项目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借助新媒体的“O2O健康行为倡导”试点,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召集,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同时落地,单次活动的参与者达到了60万人。

她说,“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也希望能够推动健康传播的探索和创新,争取使受众从以往被动接收向主动搜索转变;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和循环传播转变;提升受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使未来的健康传播更加分众化、精细化、垂直化。孔灵芝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创新健康传播,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共同努力。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