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全面启动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

回复 星标
更多
苏州市全面启动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
»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会上,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计划到2017年底,市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强化达标为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妊娠筛查机制基本建立并运行;市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全部建立并运行。

来源:苏州日报,苏报记者:张甜甜

市卫计委主任谭伟良向记者介绍,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根据城市健康指标及我市疾病谱的情况制定,到2020年,我市将形成“社区筛查预防—智慧急救—多中心协同救治”的分级防治体系,真正做到“急病要急、慢病要准”,有效降低相关疾病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五大中心:增强急病救治能力»

胸痛,黄金救援时间为半小时;脑卒中,黄金救援时间为4.5小时············能否把握黄金救援时间意味着生死之别,取决于急救体系是否完备。

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中的“5”,就是指我市将建立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五个疾病协同救治中心。各中心建成后,将以疾病为中心、以区域为单位,整合院前院内、影像、外科、内科、介入等专科力量,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为急病患者开辟与“死神”赛跑的绿色通道。

根据计划,胸痛中心的建设计划是在目前苏大附一院、九龙医院、市立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基础上,建成苏大附二院国家级胸痛中心,各市、区(除姑苏区外)分别建立市胸痛中心和分中心。同时,建成市胸痛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对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协同救治。

创伤救治中心计划在市区建成3家Ⅰ级创伤救治中心的基础上,在各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分别建设Ⅱ级和Ⅲ级创伤救治中心,共同建成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同时建立市创伤救治信息网络平台。

卒中中心计划在苏大附一院建成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基础上,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力争在一年内建成市卒中中心,达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标准;姑苏区以外的各市、区将分别建立卒中分中心。建立苏州市卒中中心数据管理平台,及时分析卒中筛查、干预和救治等数据,为完善卒中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由市立医院本部和苏大附一院建成。各市、区(除姑苏区外)分别建立分中心,完善绿色通道,建成区域联动协同的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

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将由市立医院本部、苏大附儿院建成,在除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之外的各市、区分别建立1至2家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信息平台也将同步建成,实现救治资源有效调配和远程会诊。

三大机制:筛查监控高危人群»

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苏州人致死的前五种疾病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这5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82.42%。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实施,高龄、高危孕产妇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中,我市计划建立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筛查机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筛查社区居民,“定位”找出这三类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状况调查、跟踪评估等工作。

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肿瘤诊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肿瘤筛查将针对我市居民疾病谱中的高发肿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定期发布分年龄、分性别的居民肿瘤筛查指南。对高危人群实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对筛查发现的肿瘤患者,及时通过社区向上级医院转诊治疗,降低肿瘤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机制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状况评价。对被认定为高危可疑的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给出明确诊断和针对性综合健康干预建议,提供健康指导并持续随访。并通过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医院、急救中心的对接和联通。高危妊娠筛查机制将强化基于社区的围产保健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其辖区孕产妇的基本信息,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首诊排查、分类登记、专案管理和转诊服务,并负责对高危孕产妇的宣教指导和追踪随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助产服务机构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进行相应的危险因素筛查,将妊娠风险以及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进行标识、警示,完善会诊、转诊制度,实施分级分类诊疗和管理。

一个平台:服务市民综合健康管理»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逐步推开,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将在健康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中的“1”也将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挑大梁”。

未来两年内,我市将建立起一个市民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向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转型提升,贴近市民和最方便服务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功能。重点做好针对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妊娠筛查并形成健康评价报告,据此向社区居民推荐分年龄、分性别、有针对性的体检套餐;通过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专业联动和专科协作,为加强社区居民综合健康管理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