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回复 星标
更多
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

——读《死亡如此多情》

»

文:N老师,作者授权社区发布,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泰戈尔流传很广的诗句,展现了人生在世时的自由、洒脱,和面临死亡时的从容、淡定。多么美好!不过,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向来是人们避讳的话题,即使是像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我们,甚至是每天面对死亡的临床医生,也是如此。所以,当我偶然在办公室书柜里看到《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时,只看题目就让我很是震惊,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是《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读完这一篇篇关于死亡的真实故事后,我有种强烈的想法,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本由临床医生和编辑、记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和记者,采访了全国百余位临床医生,这些医生讲述了让他们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临终故事,大部分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人,也有一些讲述的是自己亲人、朋友的故事。每一篇还附上医生和整理者的感悟。

每一篇故事,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医生和整理者的感悟,都会引人落泪。大概是因为每篇故事,都不可避免的以“死亡”为最后结局,免不了总是笼罩着挥之不去的伤感和残忍,但更多的,是感动于医生、病人、家属共同面临死亡时的理解、信任、责任、情义。更深一层,每读一篇故事,对我就是一次警醒,警醒我:是时候该认真思考死亡了,虽然艰难,虽然恐惧,虽然很痛苦。在阅读时,我常常会用两种身份把自己代入故事的情节,在故事中一次一次感受面对死亡该如何是好,一种身份是病人,另一种身份是医务工作者。

以第一种身份——病人——阅读时,出现在我脑海里最多的是这样一个词——尊严

书中,病人面临死亡时的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生命的延续忍受巨大的创伤,有人选择有尊严的等待死亡自然来临;有人无可奈何,完全失去参与治疗决策的能力或是权利,有人理性达观,剧痛在身仍能和医生冷静地探讨病情。死亡之前,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被无限放大的显露出来。

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尊严的死亡”。给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从题目到字里行间,看得出讲述故事的医生,对这位病人的欣赏和敬佩。这是怎样的一位病人呢?这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身患恶性肿瘤,并合并多种疾病,最难以忍受的是肿瘤带来的剧痛。然而,就是在这剧痛之下,她为给她量体温、打针的医生、护士轻声说“谢谢”;她每天坚持写病情日记,无比详细地记录每天的用药、症状和感受,日记工整、详细、清秀的程度让人惊叹;她缝补了病房里破了的被子、床单,安慰病房病友,还送给医生、病友手绣的十字绣,绣的都是美好文字,比如信任、希望、热爱等等;她也写好遗嘱,有条不紊、考虑周全的安排好财产;在生命的最后,她拒绝有创的治疗甚至是营养支持,只进行止痛治疗,安静、尊严、没有痛苦的等待死亡自然而然的来临。她就是这样一个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优雅、坦然、坚强的人。那么,我们呢?当死亡无可避免来临时,我们会怎样?

在以第二种身份——医务工作者——阅读时,出现在我脑海里最多的是这样一个句话——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话是一位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他一生行医的心得。这话跨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仍然常常被医务工作者提起。就连特鲁多医生被人们记住,更多的是因为这句话,而不是他当年精湛的医术和学术上的成就。在《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中,这句话也被反复的提起,出现在是韩启德院士所作的序中,也出现在普通医生的讲述中。

如今,医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器官克隆、关节3D打印、人工心脏等等这些不可思议的技术逐渐成为现实,勃勃雄心的人类似乎很快就能够征服疾病、对抗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有一些时候,自己都忘了医学一直以来都是“人的医学”,医生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医生不应该眼中只有疾病,而是要心中常有病人。“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大概就是要用不断探索积累的医学知识“去治疗”,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温情的爱心“去帮助”,用高尚灵魂和精神去安慰。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沈渔邨院士也说过一句异曲同工的话,我用它做了本次读讲的题目,这句话就是“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
更多N老师作品

NO1:健康素养:冒着被毙风险,泣血成文

NO2:期待2016:健康促进九九归一之年

NO3:屠呦呦获了奖,不能凸显咱们的信息素养余额不足

2016-04-28 14:52:43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