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康20岁了 630家社康已形成“15分钟服务圈”

回复 星标
更多
深圳社康20岁了 630家社康已形成“15分钟服务圈”
»

来源:南方网,文末有原文链接。

1996年,深圳在全国先行先试开展社区健康服务,至今已有20年。目前深圳已经建成63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构筑起覆盖全市每个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的健康“守门人”体系,每位居民步行15分钟内,必定可以找到一家社康中心。

在1月12日晚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二十周年庆典上,深圳市卫计委对一批优秀的社康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表彰,中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10家社康机构荣膺“深圳市优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卓丽等35人荣获“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优秀管理奖”,洪旺全等15人获得“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特殊贡献奖”,孙风芹等100人成为“深圳市百佳社区医务工作者”,李巧等64人获得“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爱岗奉献奖”。

亮点一:全国率先试点,有7家国家级示范社康中心
»

1996年,深圳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开展社区健康服务,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水库新村社健中心等1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确定为试点单位。随后的1997年,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逐步开展。

二十年来,深圳市先后成为第一批“国家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城市”和“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重大疾病社区防制实验性研究基地”,是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全市有7家国家级示范社康中心、22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福田、宝安、盐田获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龙华区牛湖社康中心获评国家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福田区中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获评为全国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亮点二:“一社区一社康”,630家形成“15分钟服务圈”
»

深圳全市已建成630家社康机构,基本做到“一社区一社康”,实现了社区健康服务的“社区、人口、服务”全覆盖,形成“15分钟服务圈”,让居民触手可及。受益于此,深圳的市民健康素养从2012年的8.9%提高到2015年14%。“十二五”期末,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66岁,孕产妇死亡率5.3/10万,婴儿死亡率1.83‰,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亮点三:社康诊疗量占全市逾四成,居民满意度全省第一
»

2016年,深圳全市各社康机构的诊疗人次达到3201.12万,占全市总诊疗量的42.66%;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人数达到236.38万,其中慢性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47.81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为达68.6%。各社康机构全年共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5190.58人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率达100%,在2015年全省社康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中,深圳居民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位。

亮点四:社康中心“院办院管”,基层医疗集团成新模式
»

对于政府举办的社康中心,深圳市实施了“院办院管”的运行模式,2009年在宝安区试点,2011年在全市推开。医院作为法人机构举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其实施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连锁式运营管理,促进大医院与社康中心合理分工,形成紧密型“医联体”。在此基础上,2015年开始,以罗湖医院集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医联体”对社康服务的促进优势。

2015年8月,深圳市罗湖区将其管辖的5家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唯一法人代表的法人单位,挂牌成立罗湖集团,打破过去不同规模档次的医院均举办社康中心,社康中心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推动集团内各医院功能错位配置、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构建医院-社区协同服务新格局。市卫计委表示,接下来,深圳将全面推行罗湖医改模式,争取在每个区至少建设1家基层医疗集团,形成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构建衔接更加紧密的“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服务链条。

亮点五:社会办社康有55家,获同等政策支持
»

在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的背景下,深圳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康中心,正形成以政府办为主体,以社会办为补充的多渠道新格局。2016年,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康中心共有55家,占全市总量的9%。

政府对社会力量提供社区健康服务,在政策上坚持一视同仁:同样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同样获得社区健康服务的财政补贴。为了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深圳市因地制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花园住宅区和工厂区建立固定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并辅以流动服务车开展健康体检、家庭病床和转诊等服务,在大鹏新区南澳街道等边远和人口分散的社区建立流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形成花园住宅区、工业区、医院内部为主阵地的社区健康服务网络。

2017-01-13 10:21:40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