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甲状腺结节

回复 星标
更多
科学认识甲状腺结节
»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局部的细胞异常生长所引起的单发或者多发的病灶,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大约10% - 41%,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甲状腺结节并非就是甲状腺肿瘤,根据病因甲状腺结节可以分为增生性结节、炎症性结节和肿瘤性结节。虽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仅占5%-10%。

1.彩超是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目前用于甲状腺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等。因甲状腺位置表浅,非常适合于彩超检查,由于其价格低廉、安全无创以及分辨率高等特点,现已成为评估甲状腺结节首选的影像学方法。甲状腺彩超检查的常规适应证包括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以及其他影像学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的进一步诊断等。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大众对健康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甲状腺彩超检查列入了体检的范畴。除了用于发现和评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以外,彩超还是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的最佳引导方法。

2.甲状腺彩超检查报告的解读
.

在超声影像学中甲状腺结节的定义是指腺体内的单个或者散在病灶,超声检查能将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区别开来。目前高分辨力彩超可以发现小至1-2mm 的结节。在发现结节后,观察的重点是结节的相关超声征象,在此基础上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并提出诊断意见。

甲状腺结节的彩超报告单常常出现以下术语:回声、纵横比、边缘、钙化等等。这些术语常常带给患者种种疑问。结节回声可以分为无回声、极低回声、低回声、等回声和高回声,其中无回声者多为良性的囊性结节,极低回声是恶性结节比较特异的表现,低回声在良恶性结节中均可出现,高回声及等回声以良性结节居多;纵横比大于1的结节从图像上看为“竖椭圆形”,此时应警惕恶性的可能;结节的边缘是判断良恶性的一个重要参考,恶性结节边缘不规则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至于钙化,它并不是恶性结节特有的标签,根据形态可分为微钙化、粗钙化、弧形钙化等,微钙化多见于恶性结节,40-50%的乳头状癌有此特征,但是少数良性结节也可伴有微钙化;其他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尤其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但是部分乳头状癌及髓样癌也可出现。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表现复杂多样,单个的超声表现对判断良恶性缺乏特异性。为了规范和直观地将彩超诊断的结果传达给临床医生,也为便于复查和随访观察甲状腺结节的变化,超声科医生常常会根据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评估分类。如五类分法:Ⅰ类为良性结节(没有发现恶性风险),Ⅱ类为可能良性的结节(恶性风险小于5%),Ⅲ类为不能排除恶性或可能为恶性的结节(其中ⅢA类恶性风险大约在5-10%,ⅢB类大约在11-50%,ⅢC类大约在51-90%),Ⅳ类结节恶性的可能性极大(大于90%),Ⅴ类为穿刺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几乎为100%)。

3.不同风险类别的甲状腺结节应该“区别对待”
.

Ⅰ类结节复查间隔为一年内;Ⅱ类结节一般在首次检查后3-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依据结节的变化情况6-12个月复查一次,一旦发现结节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增大或者出现其他的恶变倾向,就要考虑穿刺或者直接手术治疗;Ⅲ类结节彩超难以明确良恶性,一般建议细针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尤其是ⅢB、ⅢC类结节;Ⅳ类及Ⅴ类结节则需要手术切除治疗。

4.彩超检查并非“无所不能”
.

彩超不仅能发现小至数毫米的结节,也能初步判断其良恶性,结节的TI-RADS分类诊断是制定随访计划或者手术方案的重要参考。但是彩超不是万能的,例如:晚期甲状腺癌侵犯周围器官的患者,颈部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作为彩超的重要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彩超表现不典型的病灶常被误诊为恶性结节,结合临床病史和血液学检查可降低其误诊率;甲状腺结节的彩超表现复杂多样,多种疾病并发的特点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对于定性困难的结节还需要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因此,最终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还需要甲状腺外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

5.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定期复查是关键
.

如今,甲状腺结节已经悄然成为多发病,多数无自觉症状,因此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是必要的。检出甲状腺结节后不可急于“一刀切”,甲状腺彩超检查是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及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即便证实了结节是恶性的,也大可不必“谈癌色变”,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多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居多),其预后较好,彻底的手术切除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即使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也可通过甲状腺切除后行碘131治疗达到缓解疾病的效果,其总体10年存活率可达85%。对于甲状腺癌切除术后颈部区域(残余甲状腺、淋巴结等)复发和转移,彩超检查也发挥着其他检查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郑梅娟、薛恩生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ogzyy@qq.com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