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院士:慢病防控与健康中国

回复 星标
更多

王陇德院士:慢病防控与健康中国

主题为“ 新时代,心长城”的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第二十一届国际心血管药物治疗学会年会、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2016、世界心力衰竭大会2016和亚太心脏大会2016于10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10月14日上午,大会召开了隆重的开幕式。

1777961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与会上指出我国慢性病形势严峻。

2012年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1991年为73.8%,2000年为80.9%)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占慢性病死亡的51%,占总死亡的44.2%。(2000年分别为41.4%、34.0%)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我国的医疗负担严重: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为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24.96%。

1777961

2011年7月26日世界银行报告《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中指出,未来20年里,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以及肺癌)人数将增长2-3倍。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一半慢性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中,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

王陇德教授指出,2010-2013年,4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率年均增长4.06%;而2013年,40-64岁中年高危人群发病率比2012年增长了17.68%。同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发现,首发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6岁,国家脑卒中筛查与干预项目发现,我国首发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6岁。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不断赠长、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慢性病防控中的主要问题有:

1、主要危险因素亟待控制

吸烟、身体运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其中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率为72.4%。

对比2002年与2012年的数据发现,成人超重率从22.8%上升为30.1%,成人肥胖率从7.1%上升为11.9%,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从2.1%上升到2012年6.4%。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平均的食盐率有所下降,从2002年的12g降到2012年的10.5g,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将每日食盐控制到6g左右。

我国成人经常锻炼率只有18.7%。

2、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3、健康教育仍未广泛开展,国民卫生保健知识贫乏,健康行为形成率低,“慢性病危险因素几近失控”;

4、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未广泛实施;

5、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尚属探索阶段;

6、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应对慢病挑战需要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需融健康于万策。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多部门协作,慢性疾病的流行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预防和控制。

王陇德教授强调,我们需坚定不移的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要重视重大疾病的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具体疾病控防对策建议有以下6点:

1、国家需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重点、目标,设立示范项目,引导工作开展;

2、财政部门需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

3、卫生部门需重新研究制定临床医务人员的必备知识、技能标准,不同岗位的疾病防控职责,开展新的业绩评价,确定医疗机构公卫职责,制定保障政策,制定疾控机构编制标准,落实全额保障政策,制定高血压使用基本药物控制免费政策;

4、宣传部门要加大公益宣传力度,重要公益广告放在黄金时段播出;

5、教育部门要在学校配置卫生保健人员,加强对学校老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健康知识培训,健康知识要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必备知识进行培训;

6、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要推广健康膳食设备,以法律形式保障所有部门政策中“融入健康”。

只有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有可能实现。

本文为原创文,转载需表明出处。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