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院士:我为什么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很可能害了自己

回复 星标
更多

韩启德院士:我为什么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很可能害了自己

1781948

▲韩启德 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长在线按+

“现在很多人谈癌色变,都希望‘早发现、早治疗’。人人都去检查,健康体检都要带上癌症指标的检查,这个真的有用吗?”

(本文已获健康时报授权转载)

1

有些癌症筛查出来,死亡率也没降

1781948

这是韩启德院士在2016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我并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因为早期筛查出癌症后,其实死亡率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检查其实意义真的不大。”

在这里,韩院士用多个国家的权威调查来举例:

01 前列腺癌案例——检查半天患癌的人反而增多了

“美国有一个研究,76000例病人,55-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前列腺癌检查,同时另一半人不做检查。一段时间后结果是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是108人,不做检查组只有97人/万人,也就是说前列腺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多。但是13年以后这两组检查和不检查,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02 乳腺癌案例——检查不检查对存活时间没有影响

还有个例子很轰动,加拿大的专家在2016年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以近9万个40岁以上女性为样本,一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另一半不做,结果发现,最初五年每年做检查的这一组检测出666名癌症病人,另一组是524个癌症病人,病例增加了27%,但是死亡率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检查,对她死于乳腺癌没有任何影响。”

03 肺癌案例——筛查和不筛查死亡率几乎没差别

美国有一项针对45万人的大样本研究,做各种筛查办法和不筛查比较,发现每年做X射线胸片和不筛查的两组人死于肺癌的几率几乎没差别,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射线胸片检查的这一组,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

由这么多个数据佐证显示:即使做癌症筛查,检查出癌症的人,和没有做癌症筛查、几十年后同样死于这种癌症的人,存活时间大致是一样的,死亡率也是一样的。换句话理解,也就是你检查忙活半天、经历了各种手术治疗后,依然没能延长自己的寿命。

2

“早发现、早诊治”真的立了大功?

过去二三十年,新技术大量涌现,基因检测、CT、彩超等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双早”的实际效应及其诱发的新问题,正引起学界反思。

韩启德院士谈到,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2013年与1990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20多年,癌症增长那么多,可能的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生肿瘤的机会相应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等。

韩启德则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

有的癌症真的会自己“消失”,韩启德院士认为,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来看,癌症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快速型:“体检怎么都查不出来,一旦查出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没救,比如大部分食管癌、胰腺癌。”

第二类是渐进型:就是从慢慢变大到死亡,早期检查出来后,做手术治疗以后有治愈的希望。比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

第三种是自愈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癌症发展是很缓慢的,或者就不变,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们得过肺结核和肝炎的人自己没发现而已。我们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做筛查。

3

检查半天,很可能我们害了自己!

1781948

医学人文学者说,早发现的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面积人群筛查,即“大海捞针”的办法,对它的耗费与效益比有待商讨。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政府投入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癌症筛查,宫颈癌筛查75万例,确诊宫颈癌72例;筛查乳腺癌57万例,确诊乳腺癌241例;其他妇科肿瘤17例。

“以此推算,对全国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国家能否承担得起?” 除了耗费与效益评估,更难的是查出后怎么办:

01 手术切除=白挨一刀

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一刀”。

02 定期检查=自我伤害

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03 心理负担=诱发病灶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4

21世纪我们需要重新看待癌症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最终发展成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在韩启德看来,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我不建议人人做普遍的癌症筛查,你有什么症状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如果身体无恙就别去检查,否则本来好好的,被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反而出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对于健康更有益。

韩启德院士认为,医学界应加强研究,缩小筛查范围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了,有些疾病我们把它更局限到高危的人群来查。”二是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比较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去干预后降低了30%的话,那么100个人里面有9个人受益。■

1781948

院长品荐

艾草坐垫&艾草木靠枕

纯棉蓝印花布

坐靠艾草可祛湿排寒

一年四季轻松疗理身心

1781948

长按二维码立即购买

值班编辑:刘梦雪     编审:李小不

版权声明:本文已获健康时报授权刊载,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5911051605

内容合作请加微信:lixiaobu1840

1781948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