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康教育源头做起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回复 星标
更多

从健康教育源头做起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原标题:从健康教育源头做起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1786317

1786317

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社会现状 因慢性病死亡的居民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

据统计,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控制局监察专员常继乐曾表示,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四大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占死亡(总数)的79.4%。高血压发病率占到了成人的25.2%,糖尿病占到了9.7%,脑卒中一年超过一千万,这些慢性病发病数量在逐年增加。”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贯彻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积极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逐步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现有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慢性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规划特点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规划》指出,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规划》强调个人健康责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出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总体思路 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规划》明确了今后5-10年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核心目标 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规划》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明确,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2025年,30岁-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分别降低10%、20%。政策保障 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地方重要民生工程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规划》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地区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地方重要民生工程,制定本地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2020年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25年组织实施终期评估。

具体措施 防治结合、全程管理

《规划》以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三类目标人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同时按照从主体到支持性环境的顺序,针对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

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从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促进两个方面入手,强调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提出针对儿童、职工、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重点。其中,明确提出,贯彻零级预防理念,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要求到2020年和2025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和70%。

二是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强调慢性病的二级预防,以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肺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监测为重点,推进居民健康体检,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逐步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三是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服务质量。

四是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强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五是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从医疗保障和救助、药品供应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强调医保救助政策要充分发挥引导防治重心下沉和兜底困难人群的作用,另一方强调药品生产供应要以提高药物可及性为主要目标,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完善用药目录等,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六是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提出具体干预措施,体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出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

七是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八是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强调建立国家、省级和区域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重点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实时更新。提出系统加强慢性病防治科研布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综合

(原标题:从健康教育源头做起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