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推动的力量

回复 星标
更多

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推动的力量

1月20日,《健康报》社与相关医学科研机构联手举办的“2018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荣获健康传播影响力最高荣誉奖、王拥军教授等29位专家荣获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奖。

此次评选活动首次启用健康中国(官方版)APP征集展示作品,并接受大众投票。该平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唯一官方客户端,由《健康报》社开发运营。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权威的政务信息、科普信息和行业资讯服务,以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全民健康。评审标准:网络得票+线下评审。网络得票为作品阅读数、点赞数、投票数综合得分。 以下是2017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推动的力量”获奖名单。

1787142

蒋荣猛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和研究中心教授

笔耕不辍,针对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同行和百姓及时释疑解惑。

2003年SARS期间是第一批进入SARS病房的医生。作为一名传染病专业的临床医生,他多次到全国参加或指导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如鼠疫、禽流感、手足口病、乙脑及不明原因疫情等。

随着中国公共卫生第一次走出国门,2014年作为第一批援塞纳利昂公共卫生培训队队员在塞纳利昂从事防控埃博拉工作2个月,2017年作为第一批临床专家赴马达加斯加协助当地的鼠疫防治工作3周。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传染病流行形势结合临床实践在《健康报》上发表多篇科普文章,连续四次获得北京卫生系统好新闻一等奖,2016年获健康报“科普达人”荣誉称号。在Healthtalk录制的“埃博拉有那么可怕吗”视频点击量31.8万次。此外,他还在“北京也云感染论坛”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数百篇医学科普和感染病专业最新进展的文章和课件,有的单篇阅读量超过10万次。

1787142

1787142

曾晓芃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让更多群众掌握正确的知识,真正实现健康生活。

科普创作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身边同事和朋友的询问、求助,让我发现社会对虫害防制的需求很大,由此萌发了将他的专业知识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的想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害虫防制的知识和方法。科普文章发出后,反响很大,从而激励他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投入部分精力到科普的创作中。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虫害防制知识宣传,每年在《健康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上发表专栏文章10余篇。同时积极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利用微博普及病媒防制知识。

1787142

1787142

肖丹

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执行主任

为降低我国人群吸烟率,用实际行动履行“健康守门人”的神圣职责。

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大夫苦恼“病人越治越多”、医院里遍布因吸烟而罹患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医疗机构和患者苦不堪言的现状,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科普,在《健康报》等报刊和杂志发表科普文章50多篇,开展各类健康讲座200余场,并通过电视、微信、微博、博客、平面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烟害以及“吸烟可以改变烟民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烟草依赖是慢性疾病需要治疗”等系列科研成果,用实际行动履行医务工作者“健康守门人”的神圣职责,为降低我国人群吸烟率,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1787142

1787142

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用健康科普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和工作33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业界同行认可。他在医疗工作之余热爱健康科普教育创作与宣传,在新浪微博、头条、微信都开设了实名账号@张海澄,粉丝十多万,推送文章点击量更是经常过百万,通过典型案例、辟谣等方式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

此外,他还通过很多媒体平台制作了大量科普知识宣传片,还经常在很多报刊、杂志发表专业科普知识。他深知,诊治一个病人顶多帮助一家人,而健康科普宣传可以帮助无数人,甚至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1787142

1787142

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示范社区,积极投身糖尿病防治及教育工作。

积极投身糖尿病防治及教育工作,建立约20个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示范社区,其团队对3000多例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长达9年的连续管理,连年组织大型公益活动。其自媒体文章单篇阅读量突破400万,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阅读量在10万以上。他说,用通俗的语言将深奥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公众是医务工作者的一份社会责任。

1787142

1787142

付东红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报》主编

健康中国,放在心里是情怀,担在肩上是责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校报记者、编辑工作至今,所采写的消息、通讯多次获全国医药院校校报、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她以报道医学科技新闻见长,以传播医学科普知识为己任,从健康报通讯员到健康报记者的20多年时光,报道了大量的具有社会影响的科技新闻和科普专访,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新闻战线的老兵,她的工作得到北医专家和社会媒体的广泛认可。所报道的医学科技新闻,多次被评为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进展)。她始终认为,我们的医学专家不占领科学普及的主战场,伪科学就会大行其道坑害百姓。普及健康知识,需要专家和媒体共同努力。

1787142

1787142

唐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踏踏实实做科普,给老百姓带来最大的实惠

他1992年开始从事医学科普工作,至今已在多家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向百姓宣传骨质疏松防治知识,深入浅出讲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新的治疗理念及技术和腰椎退行性改变治疗的理念和技术是他的不懈追求。

他认为,医学科普就是将深奥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们学会自我保健,达到无病促健康,有病时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的目的。医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可以从各种各样百姓关注的问题中,检验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因此,医学科普是促进医患和谐,传播医学新理念、新方法,解答病人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1787142

1787142

慕景强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杂志社主任

骑到拉萨、跑遍欧美,倡导科学健身的运动达人。

他是运动健身的推广与践行者,医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在高校从事编辑工作。他是《健康报》“医学数字”“医生说史”,《大众健康》“运动美容”等数个专栏作者,连续为《健康报》供稿十余年,发表各类专栏科普文章300余篇。

近些年,自行车、跑步(马拉松)运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运动损伤也随之而来。他倡导“以健身为目的运动,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发挥自己特长,积极投身于运动健身的实践与推广,考取了RSlab跑步专业一级教练资格。骑行轨迹,远到拉萨、三亚、青海湖,遍布中国大地,跑步的足迹甚至延伸到欧美诸国。亲身实践中,探索各类人群运动项目选择、运动损伤防护等相关的科学健身之道。 “运动,现在就开始,永远都不晚”,慕景强说。

1787142

1787142

戴佳文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传递医患和谐,传递科普的温度,传递社会“正能量”。

“以文字连接世界,以医学正视公众”,他作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生,在平凡而又忙碌的岗位上,身体力行,利用闲暇,秉承学术的严谨,阐述医学精神。将深奥的医学知识,变成娓娓动听的故事;将精深的医学理论,变成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医生的酸甜苦辣,淋漓尽致地铺陈。传递中规中矩的医学,传递医患和谐,传递科普的温度,传递社会“正能量”。

以同一把尺子丈量科普将正确的知识原汁原味地交给公众,“预防为主”,这是医学的最高追求,也是医学可以给社会的最好礼物,这就是科普的力量。过去的一年,在《健康报》等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上,发表了大量具有价值的科普文章。其中,《医生的三件宝》、《家属签下生死状,医生该不该赌一把》等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787142

1787142

李孟祥

湖南省郴州市中心血站站长

通过科普宣传让无偿献血成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从事无偿献血工作期间,他深入调研,大胆创新,建立系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在他的积极举措下,郴州市破解“血荒”困局,无偿献血“郴州模式”保障了医疗临床供血充足安全有效,无偿献血知晓率大幅上升。

2016年,他着眼于国内稀有血型血液供应不足困境,创新研究稀有血型血液“非冰冻供应”新模式,充分满足了临床供应需要,论文《让稀有血型不再稀有》被《健康报》大力推介,为业内同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李孟祥说:“血液知识科普宣传是民生大事,是血站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做好无偿献血这件救死扶伤大事的关键。只有宣传到位了,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制作:刘洋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