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要将善意落到实处

回复 星标
更多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要将善意落到实处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10日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6.4%,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逐步向居民个人公开电子健康档案。鼓励地方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多种线上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健康管理在基层。(7月11日央广网)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近年来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方面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项工作还显得比较陌生,若想进一步提高建档率,最好的办法是先期兑现部分红利,提升民众的参与热情。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一大目的,是更加精准地实施慢性病管理,所录入的基础性数据,包含历年来居民所做的主要检查,以及基于这些检查得出的诊断和给予的治疗,是个人健康的“编年史”。这就意味着,电子健康档案还可带来其他便捷,它以电子的形式存在,很方便查阅和携带,将来若能实现联网,还可进行异地查询。可以说,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每位居民都可成为受益者。

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探索逐步向居民个人公开电子健康档案,没条件的地方,也应该创造条件公开。这项民心工程终究要通过广泛使用来体现其价值。不妨出台一个公开的时间表,给予各地一定的压力,使居民能够尽快获得电子健康档案所带来的好处。

同时,使用还具有促进完善的作用。当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体现在信息比较陈旧,且多来源于基层,大医院的最新诊疗信息连共享都很难,及时录入更是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电子健康档案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建档率,但内容少,更新不及时,有量却难有质。唯有扩大信源,让大医院也参与信息录入工作,电子健康档案方能建得更加完整。

宏观上为防病治病提供决策参考,微观上为民众提供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方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且兑现好处也是一种开拓,这个健康大数据潜在的用途,我们当前还知之不多,更多和更大的使用价值,需通过运用来发现。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