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已死亡半天,家属要求我们抢救了 4 个小时

回复 星标
更多
患者已死亡半天,家属要求我们抢救了 4 个小时
»

1812296

本文来源:益阳市中心医院 周祥

本文来源:医联APP 图片来源:123rf


这是一个十分悲恸的故事。


那天我的急诊晚班,晚上 11 点。因为抢救室三个位都有病人,监护室的门被直接一阵焦急的敲门声“轰”开。


“你怎么不早点叫救护车?爸爸不是中午吃饭还好好的!”一位40来岁的中年女性,大声质问旁边的老奶奶。


“我叫了120的,我叫了120的。”老奶奶委屈地反驳着。


“医生赶紧抢救,快救救我爸!”中年女性噙着泪水哀求着我们。


平车推进来后,患者是一位 70 来岁的老爷子:四肢僵硬,皮肤冰冷。我翻开眼睛查看瞳孔,角膜都干了。这起码走了好几个小时了。

1812296

“您好,您是患者女儿吧?您爸爸基本没有希望了,他走了好几个小时了。”我出门向患者女儿告知病情。


“不,不,不可能。他只是休克,赶紧给我插管,赶紧给我按压。”患者女儿激动地反驳到。她左肩膀全是患者胃内容物,她应该是一路用肩膀,将爸爸硬扛到医院的。


我悻悻地只能折回监护室,“还是抢救吧,家属不放弃。”护士跟我抱怨,连针都扎不进去,血液基本是凝固的。对着一具冰冷的躯体,我们忙着插管并连呼吸机,还要忙着胸外按压。


过了十来分钟,我再次走出监护室。


“您好,您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可是您爸爸真的走了……”


“不!不!我相信奇迹!我要等爸爸回来!”女儿情绪激动地抹着眼泪,哀求我们继续抢救。我拿着一卷干净的卫生纸,示意她擦一下眼泪,还有肩膀上的呕吐物。


“继续抢救吧!哎!”我返回监护室,护士都望着我,期待我的“说辞”成功。接着我们不得不为患者用上心肺复苏机,虽然这一切都是徒劳,然而家属说不放弃,我们没有权利停止。


又过了三四十分钟,我再次和患者女儿交流。


“把爸爸带回去吧,留在这儿徒劳的抢救,他也很痛苦。”


“他中午还好好的,还和我一起吃饭,不可能死了!”


“您老公呢?您的兄弟姐妹呢?打个电话给他们”我想她已经毫无主见了,应该联系一位更理智的人过来,把患者接回去。老奶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拿东西去了,留下女儿一个人。


“他们电话我现在都记不住了……”


“手机呢?”


“没带。”


一个多小时后医护各种劝说无果,我们只好联系保卫科和派出所。他们赶到后看到情绪激动的女儿,也是一番苦劝。


“如果你不听劝,我们会直接会把尸体拖到殡仪馆火葬,你已经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了。”一位保安劝说无果后,性子急了。


“他不是尸体,他是我爸,他一定会醒来!”女儿歇斯底里地吼道!


……


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四个小时,我们各种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最终才放弃抢救。我们将她带进监护室,让她看最后一眼爸爸。


“爸爸!爸爸!您看看我啊!您睁开眼睛看看我啊!”她扑在爸爸的身体上,抚摸着爸爸失去光泽的脸庞。我们一群医护站在一旁,又心疼又无奈,不知所措。


1812296

凌晨三点,我们才将整个事情处理完。后来保卫科跟我说,他们和派出所打算是直接把遗体拖到殡仪馆的,但是患者女儿强烈要求将爸爸抱回家了。我们都在想,难道她还想把爸爸冰冻起来不成?


后来令我十分吃惊的事情是:其实我们 120 在当天下午 4 点就接到呼叫,赶到地方正是这个老爷子家里,那个时候起码死亡一两个小时了, 120 直接拒绝将患者送往我们医院。没想到晚上八点 120 再次接到电话,赶去的时候还是那个老爷子家里。 120 的医生都纳闷了,反复向家属说到:“已经没希望了,真没必要去医院了!”再次拒绝家属的要求。


令大家震惊的是,没想到晚上 11 点,女儿竟然徒手将患者硬扛到了医院。整个事情串起来,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思考两个问题:在死亡抢救面前,医生到底有多少主动权?在生死别离面前,人们到底是有多么脆弱?


1812296

问题一:我们医生站在生理角度可以宣布患者死亡,然而无权停止抢救。我在急诊科工作近三个月,就参加很多次抢救。明知道很多抢救是徒劳,是医疗资源浪费,然而没有家属那句“可以了,我们放弃抢救”我们是不能停止抢救的。很多时候我们十分被动,也十分辛苦。


大家应该看了前阵子收视率很高的《急诊科医生》,里面就有很多抢救的镜头。患者如果呼吸心跳骤停,抢救达 30 分钟以上,参与抢救的医生可以直接宣布患者进入临床死亡,并停止徒劳无效的抢救。


问题二:死亡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话题。蔡康永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到:告别变得很难,是因为中国人不太习惯练习这件事。他的好友一位很漂亮的舞蹈家,她得了脑癌,生前把人生当成一场party。亲人和朋友应该在party里面继续玩耍。可是她要先走了,她不希望全场人因为他的离开放下酒杯,关掉音乐,她希望是一个开心的告别仪式。我们都该学会练习告别,面对死亡。而不是强留对方,因为生命留不住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亲人得了绝症,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里面就说到“死亡教育和死亡体验”。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义务让家属和患者正确面对死亡。有新闻报道:国内外就有很多市民躺进棺材来体验死亡,用“假死”来零距离接触死亡。


谈及死亡,我更愿意用唯心主义解释:这一生我们注定是亲人,这就是缘分。如果缘分未尽,愿我们来世再见……


小石头感触:人到中年,离死亡又近了些,多些时间思考如何面对死亡,才能理性面对,不做无谓的救治。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也希望来场生前的追悼会,大家会来参加吗?

2018-03-02 10:34:44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