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贤亮:微电影、微视频的剧本创作技巧

回复 星标
更多
朱贤亮:微电影、微视频的剧本创作技巧
»

1887868

【编者按】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健康教育如何借助这种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进行更有效、更直观的传播,成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热点。7月26日,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在大连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培训交流班,就如何利用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健康教育,邀请全国业内知名的“大咖”现场开办讲座,受到广泛欢迎。应大家要求,协会将几位专家的讲课速记进行了整理,从今天起陆续发布,供大家学习参考。今天发布的是朱贤亮教授的《微电影、微视频的剧本创作技巧》,欢迎关注。

1887868

讲座

微电影、微视频

剧本创作技巧

【专家介绍】朱贤亮: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主编、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

1887868

剧本创作就是讲故事的技巧。这个故事又分两大类:一个是虚构的;一个是非虚构的。虚构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所谓的电影故事片都是虚构的,剧情是编出来的。而非虚构的,就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不能虚构的,纪录片拍摄的事情都是真实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纪实类微电影,还有一种叫剧情类微电影。但是这两者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又有很多共同点。

根据我以往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我把讲故事的技巧,归纳成数字1—5。这五个数字包含了我们讲故事的一些主要技巧。按照我们工作的一般顺序,我又把这个数字的顺序排列为:2、1、5、3、4。

第一个数字是“2”

“2”,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来选材,怎么选一个事情来创作我们的剧本?对于微电影和微视频来说,选材的要求是什么?先说一下“微”字。到底是多少才算“微”呢?我们的很多评奖把“微”确定在10—15分钟以内,片子到了30分钟,一般称之为“短片”。所以,15分钟以内我们就称之为“微电影”。不管30分钟、15分钟,我们做微电影和微视频创作的最大的一个局限是时间必须要短,你不可能长篇大论地去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你要讲一个故事,你选什么材料来做呢?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技巧。

“2”是两个字,一个是“小”,一个是“巧”。因为你时间有限,你只能找一个小故事,小细节去说。如果你要讲一个很大的事情,你这个片子就失败了,因为你时间不允许。所以你要选一个小的题材、细节、故事,去进行你的剧本创作,可能你的成功率就会高一点。还有就是“巧“”。因为越小的东西越难讲。你拍1个半小时的电影和5分钟的电影,可能5分钟的电影更难,它给你局限的条件更严格,让你觉得难以发挥。所以你在选材的时候,最好找那种比较小巧的,让人觉得你的构思、立意、想法很巧妙,观众也喜欢,看者也喜欢。我们做视频是为了大家看。大家看得都不想看,看一分钟、两分钟就不看了,那你效果没达到,你辛苦的劳动都白花了。所以你必须要让大家喜欢看,觉得好看,有意思。所以这是为故事选材必须注意的两个要求。

现在手机的像素都非常高了。记得几年前,奥斯卡上有一部获得最佳纪录片奖的片子叫《寻找小糖人》。那个获奖的纪录片在创作的时候经费全用光了,机器也租不起了。到了后期只能拿一个苹果手机做这部纪录片,但是这部纪录片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金像奖。所以,机器已经不是问题。而到了今天,我们所有的手机几乎所有的像素都已经达到了视频播放的要求,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正因为技术上的发展,现在创作短视频和微电影已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我在10多年前在电视台的时候,出去拍个电视,队伍很庞大,前面一个人扛机器,后面一个人背着包,包里是录像机,再后面一个人拿着话筒,至少4、5个人。现在,一部手机全解决了,包括录音录像,甚至还可以打光。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补光。而且手机的发展还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我们微电影的发展——就是看。现在拿个手机看个短视频非常方便。所以最近这几年的微电影推动非常快。

第二个数字是“1”

“1”,是主题。讲故事肯定要有主题。不管是3分钟的故事还是几个小时的故事,都会有一个主题。什么是一个好的主题呢?有三句话:一个好的主题一定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即一句话的主题;或者说,一个好的主题一定是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一个好的主题,一定是表达一种价值观,而且这个价值观一定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这三条是衡量一个主题是不是一个好主题的标准。这三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好莱坞一位编剧大师说的,他名字叫罗伯特·麦基。他写过一书叫《故事》,就是告诉你怎么讲故事。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表达一个价值观,必须是正能量,这个价值观一定是要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一个主题你试一下,特别是我们说微电影、微视频,我们自己可以试一下,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把我要表达的主题很清晰地给说出来?如果你说不出来,你自己都不太清楚你要表达什么的话,那么观众就更不清楚、更不明白了。

我们现在所有在做的,都叫“主题先行”,就是肯定得先有一个主题,我今天要表扬一个好人好事,明天要揭露一个丑闻,那也是一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一个健康的食品,那都是主题。拍的时候肯定是先有主题的,而且在剧本创作的时候肯定先有主题的。

第三个数字是“5”

一个好故事的五大要素。这五个要素也是我平时经常***、审片自己的归纳。

第一,矛盾冲突点。要抓住矛盾、冲突。矛盾又分成三种:

一是人与人之间,我与你有冲突了,有矛盾了。街上有两个人吵架、打架了,一拍就很精彩,这是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的。

二是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人与周边环境有时候也有各种冲突和矛盾。

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冲突。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事情自己内心会有冲突、矛盾。左右、前后,哪个好,自己都把握不好,这时候就有矛盾冲突了。

这些冲突点都是我们讲故事的重要要素。你的故事里面有这些冲突点在里面,你的故事就会精彩。没有矛盾,故事很平坦,没人看,你的剧本创作就失败了。

第二,悬念。有悬念就能吸引观众,故事就会好看。没有悬念你得制作悬念。比如说前不久我看一个纪录片,一个新疆大叔上午女儿出嫁举办婚礼,他为她准备,一开始就说女儿要结婚,他跟女儿说些告别的话,一会新郎就要接走新娘了。我说你这个说法也行,但是这里面如果给他增加一点悬念不是更好吗?他说搞一个结婚还有什么悬念?没悬念。我说你这样表现,你让新疆的大叔早上一早起来,今天起的特别早,比平时还早,准备自己的服装,准备家里的东西,你一个一个细节给他记录下来以后,观众就在想,他干吗呢?他今天有好多细节跟平时不同,平时早上不是这样,那他干吗呢?原来他女儿今天要出嫁。所以看你叙事的顺序,你把他女儿今天嫁人放在前面说那就没有悬念了。如果把女儿出嫁的事情放在后面,把他一早上的大量的细节放在前面,那就形成了一定的悬念,当然这个悬念也不是很强烈的悬念,这就是没有悬念制造悬念,让故事更精彩。

第三,情绪点。什么是情绪?你讲的故事里面有喜怒哀乐,你要让你的喜怒哀乐感动观众,让观众跟着你一起喜怒哀乐,这就是情绪。如果你讲半天,你觉得你很悲伤或者很兴奋了,观众没感觉,说明你这点没把握好。情绪点也叫兴奋点,就是一定要把这个点表现出来,把它往强烈的方向去推。要想怎么感动观众,不能光自己感动,不能片中的人物感动,要让观众跟我一起感动,我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四,兴趣点。我们搞健康教育的、养生方面的讲座,观众很有兴趣。我们把它叫做“兴趣点”,观众看的时候学到东西了,他说原来这个我不知道,原来是这样。所以你的故事里面要有兴趣点,这个故事也会好看。

第五,思考点。即讲一件事情以后能够引起大家的深思。最近发生的疫苗事情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我们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我们很多的自媒体都在思考,是我们的道德底线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监管制度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政府的管理出问题了?大家都在思考。如果你的故事里面也有这样的点的话,能引起深思,那就把你的主题给拔高了。

这五个要素都是为了讲好故事,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故事更精彩、更好看。我们拍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让大家喜欢看,大家都来看了我才高兴。当然,你不太可能每讲一个故事都有这五大要素,但至少要有两个到三个点。如果你的故事里面五个点一个都没有,或者只有一个点,你这故事肯定就不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技巧,就是衡量一下我自己这个故事精彩还是不精彩。

第四个数字是“3”

“3”是什么?就是我们故事化叙事手法的三个注重点。

第一,抓细节。细节很重要。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有一个习惯动作,比如他说谎的时候他会摸一下自己的鼻子,这个细节给你抓住了,你反复强调一下这个故事就出来了。我们说讲故事要有故事情节,要有好的故事情节,故事才好看。情节从哪里来?情节是由细节组成的。所以我们不管是拍一个剧情类的微电影也好,还是拍一个纪实类的微电影也好,都要注重细节。细节有各种,生活的细节、人物的细节、时间的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故事,有好的细节就是一个好的故事的基础。

第二,过程。讲故事过程很重要,你不能光鼓捣结果。这个人去办件事情,结果他办成了,那就不是故事。但是他办事情中间的各种困难、挫折,那才是故事。至于这个事情最后办成没办成反而不重要,因为故事都在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对过程的表现是体验一个剧本创作的一个基本的考验。

国外的一些纪录片,一看主题,一看表达的东西都很新颖。比如《寻找野人》,到底有没有野人?那个雪山里说有野人,派一个考察队去找野人,说发现了脚印,整整拍了60分钟纪录片,最后找到了没有?有结果吗?没有结果。根本就不知道有还是没有,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精彩,这个片子你就觉得很好看。它真的是这样找,那样找,到处用各种方法找,找了半天,其实整个片子表现的就是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好了以后,结果就不重要。我自己也有体会。我曾经被派了一个任务,拍反贪的内部纪录片,拍那些贪官们。怎么拍?让他坐在你面前交代,拿着机器对着他,让他说,完了他被警察押走了。你不可能跟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在监狱,所以很难。我拍到的都是结果,什么结果呢?他在那边痛哭流涕跟我在说。那我在想,这个没有过程总不行啊,我们还得要有过程。后来一想,还是有办法去拍点过程。什么过程呢?就是从警车老远来的时候就开始拍,拍他下车押进来时的那个神态,把他一路走进来全部跟拍记录,一直到解开手铐,坐上椅子,那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讲完以后,走了,拍他的背影,一直跟到他上警车,警车远去,这也是过程。这个是没办法的办法。这个过程拍下来以后,再表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丰富多了。你会发现他下车的时候的脸部表情和他交代问题的脸部表情和他起身走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我就可以用解说词发挥一下。但是我举的这个例子不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你要拍一个人,不是在监狱里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他更多的过程。我是没有办法的时候,用这点过程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不是光看他一个人在说,这多没劲。所以这个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就是咱们有的时候是不是注意到,拍摄的时候注意到这个过程?你一忽略,这些过程全过去了。你稍微注重一下,这些过程拍下来,你到后面剪的时候会发现非常轻松。

第三,推进。什么叫推进?讲的事情必须往前推,要有推进。这时候如果我们是做剧情类的,解决比较简单。因为我把这个剧本往前写就行了,让这个人物往前发展,故事往前走。如果我们做纪实片,纪录类的,如果故事没有推进,那这个片子就报废了。也是前两天,中国教育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让我跟他们一起看一下,因为拍到一半有点难度了。挺有意思,拍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大学里面是恋爱关系,大学毕业以后女方家长要求孩子回老家找一个安稳的工作,找一个老公。男方则希望继续在北京打拼。他们做的纪录片就是跟那两个人,两个人友好地分手。女的回老家了,老家是一个三线城市。男的还在北京。我们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平行结构”,有两条线,女方一条线故事在走,男方故事也在走。它就是要表达两种生活,两种当前年轻人的生活,甚至于表达两种家庭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这个主题挺好。女方回到三线城市以后父母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给她找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不断地相亲,这样的发展她的故事很丰富。在征求了对方的同意以后,她们拍摄纪录片就跟着她相亲。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个男方在北京也是找了一个工作,但没什么相亲,平时上班很忙,下班回到家就睡觉,那就没故事了,基本没什么故事。那个小姑娘的故事一直在推进,看了一个不满意又看一个,工作不满意又换了一个工作,特别有故事。那个男的就特别没故事。他们就搞不定了,怎么办呢?两条线一个能推进,一个推进不了。但是你又不能编,纪录片不能编,不能虚构,如果虚构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就不是纪录片了。我就给他们建议,我说你跟他们两个说一下,他们是和平分手,也没什么矛盾冲突,是不是建议那个女方去北京玩玩,让他们见个面,各自交流一下近况,这就好点了。这个很有可能,因为女孩子其实已经去过北京了,就是没见过面。下次去北京的时候让他们两个见见,找个酒吧,喝个咖啡,聊聊天。用这个办法,把男方也往前推进了一些,这个故事肯定比以前好看了。

所以这个故事我刚才说了,第一要有细节,第二要有过程,第三要往前推进。你在这三个方面注重,这个故事也就好看了。包括前面的五个要素,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咱们在剧本创作中就具备了一点技巧了。

最后一个数字是“4”

创作一个微电影或者微视频剧本,你要锻炼自己的四种能力。

第一,观察力。你要观察生活。一个好的剧本肯定是有好的观察力才会写出。观察力很重要,大家都知道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一个事件,同样一个场景,比如拍照,他观察到一个最好的角度,最好的细节,就会比你拍的好,所以观察是第一位的。

第二,分辨力。有观察还要有分辨,分辨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

第三,概括能力。有的人概括不好,罗罗嗦嗦说了十八句话说不清楚,有的说得很清楚,三句话跟你说清楚了。这就是概括能力。尤其我们做新闻的,三大要素一定要概括,时间、地点、事件,一下子告诉清楚。

第四,表达能力。你还得把它表达出来,你有观察能力、辨别能力、概括能力,你要怎么表达出来?这四个能力是考验我们把剧本能做好的个人能力,这是作者必须自己去表达的能力。

这四个能力有了,再加上我前面说的那些讲故事的要素、注重点,那同样一个故事,可能别人讲和你讲的就不一样,你讲的就好听好看。

其实我们要学学相声演员,他怎么把那个包袱给抖出来的?包袱就是一个悬念。很多地方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我老是觉得讲相声的办法我们纪录片是可以学的。我们可以向很多艺术门类去学习我们的创作手法,比如说我刚才说的细节,咱们要注重细节,咱们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诗词,我举一个最简单的诗词,就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这是一个细节,他注意到了;“疑是地上霜”,又是第二个细节;“举头望明月”,第三个细节,说了三个细节都没啥用,就在关键最后那句“低头思故乡”,前面三个细节都活了,都用上了,都融合在他第四句话里了。咱们做电影、做纪录片也是这样,看着细节没用,但是用好了,一下把你的故事、人物的特征、意境一下就提高了。中国古代这样的诗词很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这些是细节,“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是意境。

“2”“1”“5”“3”“4”,基本上把讲故事的一个技巧跟大家做了一个交流。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当你这些全部都有了以后,结构就决定了一切,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这个话是德国的一个纪录片大师说的。

什么叫结构?结构就是选择。选什么呢?就是选什么放在开头,什么放在中间、最后。一个故事,各人有各人的选择,10个导演来剪那个故事,10个导演都不同,他会想我把哪个放在开头。因为开头很重要,说得实用一点,还关系到你能不能评上奖。好的开头是比较沾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太实用,我们是为了观众喜欢看,开头不好看,他就不往下看了。

崔健的《一无所有》那首歌,第一句话就是“我总是问个不休”,我们搞剧本创作也要问个不休。问我是不是找到最好的开头了?我的故事里面还有什么地方作为开头比现在这个更好?我是不是找到最好的结尾了?你多问自己几次,老是问个不休,不管你是做剧情类的,还是纪实类的,不断地问自己,问问其他人也行,你就会有提高。

(根据速记整理,已经本人审阅。整理:王建生)

来源: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官方公众号,文末有原文链接。

853397392018-07-31 23:44:09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