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福州有一群人,以身诱蚊!却在全球出了名!

回复 星标
更多
惊呆!福州有一群人,以身诱蚊!却在全球出了名!
»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陈朱云,文末有原文链接。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历史上,福建曾是高发区。为了消灭疫情,在过去六十多年里,福建有一群职业“捕蚊人”,走村串巷灭蚊,甚至以自身为诱饵,通宵不眠逮蚊子。

经过一代又一代“抗疟人”的接力,2006年之后,福建再无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如今,“瘟神”疟疾已从八闽大地消除,但不少人仍奋战在抗疟一线,防止疟疾“死灰复燃”,并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1927336

上世纪八十年代,疾控专家许龙善用捕蚊管捕捉牛房里蚊虫

挑50多斤设备,冒酷暑进深山抗疟

10月底,福建几代“抗疟人”联手,出版《福建疟疾的控制与消除》,全景展示了福建疟疾控制和消除的过程。翻开这本书,有不少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几代抗疟人的青春岁月。福建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山鹰教授是主编之一。他工作35年,一直战斗在抗疟的最前线。

1927336

张山鹰(前)和许龙善饲化按蚊的幼虫

历史上,福建曾是疟疾高发区,流行最严重的时候,一些村庄近半的人染疾,不少村民反复发冷、发热、头痛,不能下地种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1984年,张山鹰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来到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现为福建省疾控中心)上班。上班第一周,他就被老同事带到深山里抗疟。那一晚,他们坐了7小时火车,凌晨3时许才赶到三明。天一亮,他们又冒着酷暑,挑着50多斤重的木箱进山。木箱里有显微镜、捕蚊管等各种易碎的玻璃器皿、检查设备。村民一看,以为马戏团来了,兴奋地围过来,再一看是药箱,又一溜烟跑了。

疾控人员只得挨家挨户验血、送药。抗疟药很苦,有些村民不愿吃,悄悄把药吐了。疾控人员就不厌其烦地讲解疟疾的危害,像哄小孩一样,把药塞进村民的嘴里,给他们喂水,盯着他们把药吞下。

1927336

疾控专家张爱雪查看疟原虫血片

不顾危险“人肉”诱蚊,不少人染疾

要想抗击疟疾,必须先了解蚊子。当时,人们谈疟色变,但疾控人员为了诱捕蚊子,不惜亲自上阵。

深夜,他们一个个挽起衣角,裸露手臂和腿,一动不动地坐在水塘边、田埂上,引诱蚊子叮咬。一旦发现蚊子,他们就悄悄地拿出捕蚊管,轻轻一吸,蚊子就被裹挟进气流,吸进管中。这种“人诱”的方法很危险,不少同事因此染疾,但他们吃药后,又立即回到岗位。

有时,他们以牛为诱饵。在水塘边搭起大蚊帐,撩开一个口子,再牵来水牛,静等蚊子叮咬水牛后,停在蚊帐上时,他们就钻进蚊帐,打着手电筒,用吸蚊器吸蚊子。按蚊的密度监测要从晚8点到早4点,持续8小时,每隔一个小时,他们就得去蚊帐内捕一次蚊子,最多时,一人一晚能捉几百只。为了抓更多的蚊子,他们常往山林深处钻,尽管做了防疟措施,仍避免不了毒蛇、毒虫的侵害,稍不小心就会被咬。

1927336

上世纪七十年代,疾控人员打手电筒,捕捉帐内蚊虫

捕到的蚊子要带回实验室,清点、分类、统计、鉴定,比如数量、种群,是否带有疟原虫。了解蚊子生活习性,分析它们为应对环境而产生的变化,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起,全省在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了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抗疟措施,由于措施得当,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随后,他们乘胜出击,进一步清除残存的传染源,2006年之后再无出现本地感染病例。

1927336

疾控专家许龙善捕捉牛房里的蚊虫

年夜饭没吃,抢救归国病人

近年,出国旅游、经商、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容易感染疟疾。这些患者如未治愈,回到福建后,有可能引起本地传播扩散。为此,疾控人员下乡少了,消除疟疾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防控境外疟疾的输入。

2012年,一个22岁的宁德女孩刚大学毕业,去非洲当翻译,在当地被蚊虫叮咬后,头痛发烧,但她以为是感冒。春节回国后,她昏迷不醒,辗转多家医院抢救,最后才发现疟疾。原本喜庆的正月,她去世了。

这件事让疾控人很痛心。张教授说,其实,得了疟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就诊,危及生命。多年来,他们广泛宣传疟疾的防治知识,增强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还开通了24小时防疟热线。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有人疑似得了疟疾,疾控人就会立即为他们检测、指导治疗。有一年除夕夜,张教授突然接到求助电话,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刚从非洲回到莆田,发烧头疼。他来不及吃年夜饭,立即赶到单位,为女子验血,果然发现恶性疟原虫,病情危急!他指导门诊部医生给女子注射了一针青蒿素,女子躺了一两个小时,才缓过劲来。张山鹰一直守着她,直到深夜才回家。

由于处理及时,2006—2016年之间,在福建省境内共输入疟疾病例794例,因延误诊治死亡者仅3例。

1927336

2007年,疟疾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疾控专家张山鹰(中)正在进行研究

福建经验获肯定,援助非洲抗疟

2016年12月,经原福建省卫计委组织专家考核评估,相继确认全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已消除了疟疾。更可喜的是,福建在全国较早系统研究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开展疟疾监测,为防止疟疾输入再流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福建经验”还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2009年,原国家卫生部派张山鹰、谢汉国等专家,到非洲援助建立抗疟中心;2010年,张山鹰等专家又到非洲3国,检查我国援建的抗疟中心运转情况。

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流行疟疾,感染人群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10%,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疟疾。非洲的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当地官员问张山鹰,“为什么我们投入那么大,却控制不住疟疾?”

“抗击疟疾,不是一个人的战争!”张山鹰自豪地说,在中国,疟疾消灭战是全民参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而且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技术创新,几代人同心协力,才有今天的成绩。几十年奋战,有的人已老去,有的人仍奔波在山路上、溪流边。如今,“80后”和“90后”疾控人也扛起了抗疟的大旗,他们仍经常深入现场,诱蚊、抓蚊,防止疟疾“死灰复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统筹:小烁;编辑:小丹

1927336

2018-11-08 19:57:07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