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这些卫生标准将正式施行!还有几项标准同时废止!

回复 星标
更多

7月1日起,这些卫生标准将正式施行!还有几项标准同时废止! 吉林:推动健康服务“码”上办

近日,国卫通〔2019〕1号、国卫通〔2019〕2号、国卫通〔2019〕3号文件发布,自今年7月1日起,一批卫生标准将正式施行!

其中包括——

1980817

《淋病诊断》等四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WS 268—2019淋病诊断(代替WS 268—2007 )

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68—2007《淋病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WS 268—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临床表现的描述(见3.2,2007年版的2.2);

——增加了实验室检查淋球菌核酸检测(见3.3.3);

——修改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判定(见第5章,2007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淋病的鉴别诊断(见第6章);

——增加了附录B淋球菌核酸检测。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和义、李军、王千秋、王宝玺、苏晓红、连石、刘全忠、徐金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 268—2007。

WS 269—2019布鲁氏菌病诊断(代替WS 269—2007 )

本标准第6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 WS 269—2007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缩略语(见第3章);

——增加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见4.3.1.2、附录C.2);

——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4.3.1.3、附录C.3);

——增加了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见4.3.1.4);

——修订了诊断原则,增加了临床诊断(见第5章和6.2);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培养,血培养仪培养布鲁氏菌的方法(见D.1和D.1.1);

——修订了布鲁氏菌的培养中双相血培养瓶培养布鲁氏菌方法(见D.1.2);

——修订了布鲁氏菌的培养中病理材料培养布鲁氏菌培养方法(见D.1.3);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鉴定及相关具体试验(见D.2);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核酸检测及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见D.2.5和D.2.5.1);

——增加了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见D.2.5.2);

——增加了布鲁氏菌基因组DNA提取操作方法(见D.2.6);

——增加了布鲁氏菌实验生物安全要求(见 D.3);

——删除了平板凝集试验(PAT)(见2007年版的C.1.1);

——删除了皮肤过敏试验(见2007年版的C.2);

——删除了布鲁氏菌培养的接种未受精鸡卵法(见2007年版的C.3.1.2);

——删除了布鲁氏菌培养的尿液培养法(见2007年版的C.3.2);

——删除了血培养的生物学分离布氏菌法(见2007年版的C.3.4)。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地坛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步云、李兴旺、王大力、姜海、张秋香、毛玲玲、程均福、米景川、徐卫民、徐立青、田国忠、刘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 269—2007。

WS 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代替WS 293—2008 )

本标准第6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WS 293—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HIV感染者”的定义(见2.3,2008年版的2.3)

——删除了术语“潜伏期” “S/CO值”(见2008年版的2.5、2.12);

——修改了术语“血清阳转”为“HIV血清抗体阳转”(见2.7,2008年版的2.8)

——修改了术语“窗口期”的定义(见2.8,2008年版的2.9);

——修改了术语“HIV抗体筛查试验”的定义(见2.10,2008年版的2.11);

——修改了术语“HIV抗体确证试验”为“HIV补充试验”及定义(见2.11,2008年版的2.13);

——增加了术语“CD4+T淋巴细胞计数”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见2.12、2.13);

——删除了术语“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见2008年版的2.14);

——修改了术语“医源性感染史”为“医源性暴露史”(见2.15和4.1.4,2008年版的2.21和4.1.4);

——删除了术语“临床表现”,修改了术语“HIV脑病”为“HIV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并将相关临床症状的定义移至附录A(见附录A的A.1~A.5,2008年版的2.15~2.19、2.22);

——增加了缩略语CPs,VL(见第3章);

——删除了缩略语HAART(见第3章);

——修改了HIV感染的临床表现,将具体描述移至附录A(见2008年版的4.2);

——修改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描述,由“阳性”/“阴性”改为“有反应”/“无反应”(见4.3.2.1,2008年版的4.3.1);

——修改了HIV核酸检测“试验结果阳性”为“核酸定性试验结果阳性或定量试验>5 000 CPs/mL”(见4.3.3.2,2008年版的4.3.2.2);

——修改了“CD4细胞检测”为“免疫学检测”(见4.3.4,2008年版的4.3.3);

——修改了HIV感染者诊断标准分类“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为“成人、青少年及18个月龄以上儿童”,“15岁以下儿童”为“18个月龄及以下儿童”,并修改了诊断标准内容,将核酸检测纳入诊断标准(见6.1,2008年版的6.1);

——修改了“HIV/AIDS的临床分期”(见第7章,2008年版的第7章);

——增加了附录A 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修改了附录B(见2008年版的附录A)。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一鸣、汪宁、李太生、张福杰、尚红、康来仪、钟平、李敬云、蒋岩、赵红心、吴昊、王佑春、贾曼红、王露楠、蔡卫平、朱红、王哲、肖瑶、梁华、廖玲洁、穆薇薇、吴颖琦。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 293—2008。

WS 295—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代替WS 295—2008)

本标准的5.1、5.2、5.3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WS 295—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缩略语(见第2章);

——修改了流行病学史(见3.1,2008年版的2.1);

——修改了临床表现(见3.2,2008年版的2.2);

——修改了“末梢血象”为“血常规”(见3.3.1,2008年版的2.3.1);

——增加了脑脊液检查的结果(见3.3.2);

——增加了“瘀点(斑)组织液”(见3.3.3.2和3.3.3.3);

——修改了诊断原则(见4,2008年版的3);

——修改了“血清学”为“免疫学”(见3.3.4,2008年版的2.3.4);

——修改了疑似病例(见5.1,2008年版的4.2);

——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见5.2,2008年版的4.3);

——修改了确诊病例(见5.3,2008年版的4.4);

——增加了“其他脑膜炎球菌性疾病”(见7.2);

——增加了“鉴别诊断”(见附录B的B.4);

——修改了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方法(见附录A);

——根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在附录B中,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中的有关描述予以订正(见附录B)。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艺星、崔富强、邵祝军、李军宏、李兴旺、徐爱强、蒋荣猛、朱兵清、李慧、盖中涛、申昆玲、吴丹、范洪伟。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 295—2008。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两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WS 519—2019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本标准第4章、附录A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在GB 17589—201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基础上修订而成,与GB 17589—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增加了目次;

——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

——修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质量控制检测要求”一章;

——增加了使用斜率指示器法对扫描架倾角精度检测方法的描述;

——修改了重建层厚偏差的判定标准;

——修改了CTDIw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的判定标准;

——删除了CTDIw体部模体的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要求;

——修改了噪声检测方法及要求;

——修改了噪声的稳定性检测周期;

——删除了高对比分辨力的稳定性检测要求;

——删除了高对比分辨力中高对比算法的状态检测要求;

——修改了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的检测方法和修正公式;

——修改了CT值线性的检测方法并删除了状态检测对CT值线性的要求;

——进一步规定了水模的直径要求。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岳保荣、尉可道、徐辉、刘澜涛、娄云、牛延涛、王建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7589—1998。

WS 523—2019 伽玛照相机、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设备(SPETCT)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本标准第3章、附录A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清华大学、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晶刚、耿建华、金永杰、刘立明、杨浩贤、黄伟旭。

以及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WS/T 642—2019 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东台市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欣、邓瑛、曾晓芃、庞星火、徐文婕、刘亨辉、刘峥、白承续、花晨曦、潘德鸿、杨超、孔祥义、王鸥、田莉、裴红生、韩鑫。

吉林:推动健康服务“码”上办

1980817

6月1日起,4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将正式实施

1980817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通知

1980817

资料来源:卫生标准网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