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和儿科医生李清晨

回复 星标
更多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和儿科医生李清晨
»

最近,普遍不看电视剧的医生人群,不少人在追一部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纪录片的效果堪比《舌尖上的中国》,感性又理性,温暖又残酷,号称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这样一部制作精良信息量巨大的片子,谁也想不到,其文字底稿来自一位临床一线的儿科医生,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李清晨。

网友评论说:" 今日的医学进步,正是踩着前人的尸骸而来的,对于我们非医的普通人来说,对于家里孩子来说,这部片子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和了解现代医学的大门的机会。"

点击在线观看纪录片

《手术两百年》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力求记录科技历史变化,展现人道主义光辉。内容集中体现:解剖学发展、麻醉消毒止血、打开腹部、攻入头颅、打开心脏、移植置换、癌症、手术未来。

剧组历时3年,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拍摄到重要的医学博物馆、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采访50多位国际顶级专家,以此呈现手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手术两百年》全部的文字底稿均来自一位冰城医生,他就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李清晨。

李清晨作为一名儿科外科医生,为何“不务正业”,对医学历史情有独钟?李清晨表示:“平日在医院,每天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医生,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宣泄,而我恰巧遇到了医学史。”

其实,李清晨与医学历史的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大部分医科大学并不开设医学历史这门课,即使有开设,也不属于必修课,大家都忙于背诵各科的大块头,没几个人上心于此。此时,李清晨对医学历史的看法与别的医学生别无二致。

2010年2月,李清晨正在翻看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A. Jonas所著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综合治疗学》,当翻看到室间隔缺损这一章节时,李医生被下面一段话惊掉了下巴:1954年,李拉海等人尝试用交叉循环来关闭一名患儿的室间隔缺损。在术中,父母充当患儿的氧合器,引起轰动……这一段落的语言简单平实,但李清晨的后背汗毛直竖,原来当今心外科手术用的体外循环设备,灵感来自患儿父母的肉体。正是这样一段文字,激发了李清晨探索医学历史的热情。

李清晨意识到,这次手术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探索,定有更为震撼的细节不为世人所知,遂向尘封的古纸堆里寻找更多细节。李清晨先找到了一篇1955年的论文,然后又一篇,再一篇……直到把当年心脏外科创始阶段的关键文献都搜罗全。

李清晨终于梳理清了这些历史瞬间,重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于是有了科学松鼠会群博上的《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还有《心外传奇》。

李清晨常在网络上做科普,妙笔生花妙趣横生,真实性和科学性俱佳,希望普通人也能了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局限性。在网络上走红后,常被各种大会邀请做医学历史的演讲。

在一次大型会议上,李清晨结识了纪录片导演陈子隽,一见如故。2015年,陈子隽邀请李医生加盟《手术两百年》的创作。一个春节,别人涨了8斤肉,李清晨写了8万字的第一稿《手术两百年》。

很快,两个人就合力梳理出了8集主题:第一集《理性之光》(解剖学)、第二集《手术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第三集《长驱直入》(腹腔)、第四集《攻入颅腔》(大脑)、第五集《打开心脏》、第六集《生死“器”约》(移植)、第七集《众病之王》(癌症)和第八集《手术未来》。这样的破题方式,在纵向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手术两百年的逻辑。

疾病和死亡或许是人类最难以摆脱的噩梦之一,而手术则是摆脱噩梦最直接的方式。手术也在时间长河中日臻完善。在切割、缝合身体的同时,手术不断破译生命密码。

让观众领会外科历史上的每一步进步,对今天普通人的影响,一直是李清晨的梦想,也是《手术两百年》的初衷。

李清晨成就了《手术两百年》,《手术两百年》成就了李清晨!

综合来源:哈尔滨新闻网、环球医学、豆瓣、CCTV节目官网。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