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科普知识传播长效机制

回复 星标
更多

构建健康科普知识传播长效机制

2019年8月30日

□张福安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务院作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列为15项行动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引领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技能,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当前,在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中存在核心信息不科学、不权威,专家观点相互矛盾甚至出现伪专家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秩序比较混乱,甚至误导群众。另外,还存在传播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晦涩难懂,查找健康科普知识渠道少、不方便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规范、便捷、可持续的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机制势在必行。

发挥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作用,构建统筹推进机制。维护人民健康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各项任务,把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把普及健康知识纳入整体规划统筹部署,结合创建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县(区)、卫生城、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项目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有评价地推动健康科普工作。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健康科普资源库,设计健康知识普及工程实施和考核方案,构建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广电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健康共治工作格局。

发挥健康教育机构的技术支持作用,构建专业引领机制。健康科普工作要坚持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好专业机构的职责功能。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内的健康教育机构要在主管行政部门统领下,积极开发推广健康科普知识传播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针对目标人群制定符合本地实情的传播策略,制作和发布文字印刷、音像视听等适用的传播材料,教育引导目标人群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创新健康科普专家团队管理,加强健康科普专家和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师资培训,建立有效的健康科普工作管理、激励和考评机制,用好、用足、用活专家队伍。加强健康素养监测,评估健康知识传播效果,及时调整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干预方向。

发挥医疗机构健康科普主阵地作用,构建“医普融合”机制。医务人员普及健康知识具有针对性强、可信度高等优势,能更好地实现受众人群获取、理解、评价、应用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加强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把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医院制度管理、医疗服务、环境建设等各个环节,做好健康科普工作计划,与医院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医疗机构要为医务人员创设开展科普工作的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提升医务人员科普技能,鼓励医务人员开发制作健康教育处方,创作更多的有趣、有料、有温度让群众乐于接受的健康科普作品。医疗机构要开设健康知识宣传栏及新媒体传播平台,针对患者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播科学就医、合理用药以及疾病预防等基本知识。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过程中普及健康知识。

发挥全媒体互联互通作用,构建网络传播机制。健康知识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互联、互通、互动、快捷、持续、精准等新特点,极大提高了健康科普的传播效能。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密切合作,开办权威、优质的健康科普类节目或栏目,打造品牌效应,提升科普平台的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资源,构建和运用媒体矩阵,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健康科普网络。实施差异化、互动式传播战略,建立“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传播模式,针对不同人群推送个性化健康信息和建议。加强对各类媒体发布健康类信息的监督管理,加强内容审核。与媒体共同开展现场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相互照应、资源整合叠加。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建立媒体快速传播通道,普及卫生健康及疾病预防知识,消除人们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

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影响作用,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卫生健康部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的积极性,全面开展健康支持性场所建设,设立健康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改善群众健康生活环境,为健康知识传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培训,推动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组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动员民间组织、志愿者和公众积极参与健康科普活动,努力实现健康共建共享。

作者单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