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健教人胡大一
纪念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成立35周年之“感动华夏健康教育人”之十
人物小传
胡大一, 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196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全民健康素养巡讲特聘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预防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等职。
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率先开辟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建设;组织完成了我国最大规模的心房颤动人群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和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卒中研究;积极推进心内、外科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发起“爱心工程”和大医博爱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推动控烟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工作。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2300余篇,主编/主译医学教材和医学著作6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先后获得吴杨奖、中国医师奖、“最美志愿者”(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控烟贡献奖”(2018年)、中国科协“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
胡大一
胡大一教授在医学界和健康教育界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著作、荣誉满身。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他。73岁的胡大一身材高挑,步伐矫健,精气神儿饱满,言谈举止充满睿智。
胡大一出身医学世家,他恪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家训,用数十载光阴,为推动中国心血管病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心血管病医学领域培养了众多后继之才,为无数心血管病患者解除了“双心”之困。他身体力行,投身健康科普教育工作多年,他坚持健教工作以人民健康、患者利益为基础,以公益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他倡导日行万里路,成功把运动医学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给大众;他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为大众传播科学养生知识。他获奖无数,其中两本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医术精湛,全面落实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双心医学和行为医学深度有机融合的“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他还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控烟先锋,不知疲倦为控烟奔走,用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他用仁心仁术,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大医精诚。
1946年7月,胡大一出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父亲是眼科医生。胡大一跟随母亲胡佩兰姓,最初父母给他取的名字是“胡天一”,可他有一天突发奇想,如果把“天”字上边那个“一”去掉,名字写起来会更简单。于是,他的名字就变成了“胡大一”。也许,正是因为改了这个名字,他成为了“大医”,他的“精诚”更是造福了众多患者。
出身医学世家的胡大一喜欢文科,对外语更情有独钟。1965年,胡大一以河南省高考状元的名次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并成为当年医疗系录取生中考试总分最高的学生。从那时开始,胡大一开始了他在医学道路上的跋涉。
在校学习期间,胡大一经历了“文革”。他说:“医者,德为先,技为本,魂为镜。作为一名医生,要坚守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下都是不能变的。”1970年毕业后,他被留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走过河北宽城、兴隆,走过北京密云的山村。之后,参加当年周恩来总理派遣的医疗队,走进甘肃河西走廊和阿里高原。无论到了哪里,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他始终都没有放弃继续学习。在西藏阿里的那两年时间里,在高原反应、没有电灯的条件下,他读完了英文版《希氏内科学》。 除了刻苦读书之外,胡大一练就了扎实的临床功底,特别是在冠心病监护室和急诊室工作期间, 他对危重病人严密观察,守在病人床旁,观察用药反应,从不放松,晚上11点之前没有离开过病房。他认为,当医生,首先需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因为,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疾病缠身的患者,有的甚至是濒临死亡的患者。
谈到行医初心,胡大一说,医者应该不忘“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胡大一当年学习白求恩精神,到北京友谊时装厂、北京白石桥皮鞋厂,培养红医工,教工人如何测量血压。胡大一告诉记者,那时他每天都会早到一小时, 把温开水送到工人工作台前, 用一口水、一片药这样的最低医疗成本,得到了很好的高血压控制效果。
记者问:在当今纷扰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一名医生如何才能保持初心?胡大一总结出三点感悟:第一,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知识,积累经验,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的缓解和愈后的改善。第二,医生需要重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主观感受。 因为目前患者在大医院就医的主观体验不佳,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观体验经常被忽略。第三,医生应多替患者考虑,进而努力实现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效果。如果效果是一样的,能不能用更少的药? 更适宜的、成本更低的技术? 医疗的目的不是趋利。医生有责任做好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推动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这就是他要当志愿者,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的原因。“宁可药生尘, 但愿人无病”。没有这种情怀,就当不了好医生。
胡大一强调,如今,人们的看病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医生要把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结合,把躯体疾病和心理治疗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病人、理解疾病。
胡大一还提出,医生从事健康科普工作要有专门的教材,通过专业的培训、考核和准入等把关机制,才能有资格“上岗”。
1987年,胡大一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结交了库珀教授。库珀原来也是一名心内科医生。1960年他刚参加工作,在运动时发现自己有心律失常。因为紧张学习和毕业后当医生的工作繁忙,常吃不健康的饮食,又不坚持运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体重从168磅增至204磅,经常有疲劳感,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肥胖是精神紧张、压力增大的最常见表现。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库珀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减肥。6个月内,他成功减重,带来的变化是:高血压、糖尿病前期,疲乏和食欲不佳等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库珀告诉胡大一,“我并无神丹妙药,只是少吃多动。”后来库珀与夫人在达拉斯发展有氧运动。包括美国历届总统还有宇航员,都在他那里做健康检查。从那开始,库珀出版的《有氧代谢运动》成为全世界的健康经典。1989年,胡大一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版,当时是风糜世界的最畅销健康书。后来,胡大一把有氧运动内容融入了首都最成功的全民健身运动——“登上健康快车”,先在北京晚报连载,后又汇集成书,书名也是《 登上健康快车》,不仅在北京,在全国也成了畅销书。地铁口地摊上到处可见这本书的盗版。有氧运动走进了中国人的千家万户。
胡大一表示,很多35岁至40岁的人突发心肌梗死,这是人生的悲剧。实际上,大部分心肌梗死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发生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医疗卫生作为对个人健康和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四大因素,生活方式的影响占总影响的权重为60%,而医疗卫生权重只有8%。但遗憾的是,当前更多的医生将精力集中在治疗方面,拿着先进的治疗工具,不分昼夜地苦练本领,结果却事与愿违。对此,胡大一表示,医生的成就感,不应仅仅来自抢救病人,更应考虑如何减少发病。就像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那么,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内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药”。让公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才是医生最大的贡献。
“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医生走出诊室,面向大众,成为健康教育的领军者,占领健康科普的‘制高点’。”胡大一说,因为实践证明,只重临床治疗,不重健康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只有从“下游”走到“上游”,把打捞落水者变成预防有人落水,才能走出“越治越忙”的窘境。
NO.1
←
professor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