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治理领域的基础性战略作用

回复 星标
更多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治理领域的基础性战略作用

2075618

□郑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部分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针对生活方式转变造成慢性病患者和“隐形健康人口”不断增多的健康问题,应创新健康治理理念,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治理领域的基础性战略作用。

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健康的基础性作用

体育的功能很多,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等。在健身方面,人们对体育的功能似乎总是集中在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上,而对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关注较少。一方面,尽管人们注意到体育具有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合作与交往、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被社会广泛认知。另一方面,体育在增强体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又使得体育的健身价值得到人们主观的不断强化,而其他价值(如综合性健康价值)却被忽视。要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将体育从“强身健体”单一维度解放出来,充分认识体育对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健康促进作用。

从个人层面来说,体育是自由的、快乐的、积极的个体自我表达方式。个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过休闲娱乐或挑战自我的过程展现和增强生命的潜能,由此获得痛苦与快乐、悲伤与喜悦、健康与幸福等体验。从这一意义来讲,体育使得参与者增强自身体质、获得幸福感受,进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从群体层面来说,体育可以在群体中重塑成员的性格,融合他们的个性,培养学习和遵守规则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群体互动的方式对群体成员产生难以割裂的行为黏性,使其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获得健康的生活体验,而且获得身份认同和他人的尊重。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其健身、健心的功能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推动实现“体育健康全覆盖”

从健康促进的视角出发,医疗卫生服务所能够解决的是大众健康的基本保障问题,而不是“良好状态”的取得。换言之,医疗卫生服务在对健康状态的诊断上,基本仍然是以“病”为标准来进行的,医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各项生理指标是否正常,而不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那么,如何评估人体的良好状态呢?笔者认为,只有对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人体负荷进行整体评估,才有可能建立起对人体健康状态的科学评估体系,从而为合理评价人体“良好状态”和制定“良好状态”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银行此前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至少有5.8亿人具有一种或多种与慢性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大部分是65岁及以下的人员,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生活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中国的慢性病负担增长50%。而美国经验表明,企业在员工健身上每花费1美元,其医疗费用投入会降低3.27美元,该结果与减少旷工的“收效”相当。可见,对健康风险人群的积极干预,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健康风险人群向慢病人群的转化,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医疗费用支出减少,还是出勤率和工作效率上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体育活动对健康人群也有突出的健康促进作用。指导健康人群增加体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各类健康问题的发生,更能通过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消除潜在健康风险,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确立“体育健康全覆盖”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广大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再进一步,推动“体育健康全覆盖”与“医疗卫生全覆盖”协同运作,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健康水平。

有学者提出,“体育健康全覆盖”是指体育健康行为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和全区域的均等化覆盖,是体育融入“大健康”的健康促进新模式。在目前的健康促进工作中,体育促进在大众健康治理方面的特殊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重视。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有效覆盖绝大部分人群———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通过倡导体育健康行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合理运动、有效调节膳食均衡营养、建立平衡心理状态和远离烟酒,从而使人们达到健康目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延伸覆盖疾病人群。通过“体医融合”的方式对疾病人群提供康复护理,可以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康复成本。总而言之,促进体育融入“大健康”,有助于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目标。

着力加强基于体育健康行为改善的新型健康管理

体育融入“大健康”,意味着必须从引导人们确立体育健康行为的角度入手,探索健康促进的有效办法,通过引导大众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不断提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达到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促进全人群健康的目标。

研究表明,行为调整对于健康促进的效果非常显著,甚至远远超过了医学治疗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基于行为调整的新型健康管理问题,相关研究为基于体育健康行为改善的新型健康管理提供了依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丰富了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将健康促进的焦点进一步集中在人的行为上。可以说,体育(适量运动)的价值正在从“增强体质”向“促进健康”转变,这就意味着,在基于体育健康行为改善的新型健康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体育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体育运动,消耗食物热量,调节膳食平衡,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风险。

二是通过体育运动,有效调节心理状态,维护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建立平衡心态。

三是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健康状态,有效缓解不良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侵害。

四是通过体育健康行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大众减少吸烟、饮酒等不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五是通过“体医融合”,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对健康的积极作用,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尽快回归健康生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75618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