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文创周边,阅读量分分钟10万+!华西医院的“椒盐”科普为何如此火爆

回复 星标
更多

出文创周边,阅读量分分钟10万+!华西医院的“椒盐”科普为何如此火爆

»

“憋憋”“虚啥子”“扯噗鼾”……标题、文字充满四川方言的“椒盐味”,活泼的文风、戏谑的表情包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普文章在茫茫的信息海中脱颖而出,阅读量分分钟10万+的成绩让同行艳羡。自称华西“伊万”(医院),和粉丝互动、调侃,得了个“皮西西”的昵称,拉近了和百姓间的距离。近期,集纳优秀科普作品的《华西辟谣小分队医学科普读本》一书还被知名综艺节目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带货,更是让“皮西西”牌科普火出了圈。

2119374

2119374

2119374

2119374

优质的科普内容是如何诞生的?如何才能让科普走进百姓心坎里?本期健康行动派,我们邀请“皮西西大总管”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郑源来揭开谜底。

强强联合 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优秀科普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背后两个最强“战队”的支持:积极投稿的科普专家团队,和宣传部“小伙伴”组成的写作团队,在互相配合之中渐渐形成独特的合作模式。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会定期召开选题会,而现在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选题机制。”郑源说,从2015年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出第一条内容至今,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宣传部的成员们已经练就了一双识别好选题的“火眼金睛”。哪些是大众感兴趣的,哪些是贴近新闻热点的,微信小编将不同内容进行筛选和排序,安排每次发布的内容。

“我们华西医院的很多科室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出一些科普文章,我们会经常浏览,并从中选取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或是合并、整合。”郑源介绍,例如涉及同一个疾病不同维度的问题,比如,得了病要怎么办?外科、内科有哪些不同的治疗手段?生活起居、饮食如何进行调理等,就会将几个科室的内容进行集成、再加工。

说起加工流程,一篇微信文章在“皮西西”这里也要经过多次编审,专家负责提供内容严谨、靠谱的科普干货,内容太枯燥?改!内容不全面?补!在初稿基础上,微信小编按照接地气的方言风格进行修改后,再返回专家进行二次创作、补充,在专家返稿的基础上再进行包装,用适宜阅读的后期编辑、表情包为科普文章注入“灵魂”,再交由专家进行终审、把关。

这样的模式也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有的专家和我们说,科普写作其实对年轻医生的写作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很多专家也很乐意让自己带的学生来做科普。”郑源说。

不少专家也从中尝到了“甜头”,科普成了科室的“招牌”,更成了和百姓间的纽带。有些人是读了专家的科普后对自己的疾病有了认识,并且认同专家的观点,有了初期的“见字如面”,在就诊期间和医生的沟通也更顺畅了。对一些年轻医生来说,科普也为他们打开了知名度。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医生们写科普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两个团队形成了优质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建立共情 让科普有温度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郑源敏锐地发现,朋友圈中有位媒体朋友发了张照片,抓拍到几位在成都地铁上戴着口罩的市民,照片中的四人中有三人的口罩都戴反了。“初看到,觉得挺有意思,和几个同事一讨论才发现,大家对于口罩怎么区分正反面、怎么正确佩戴都有认识误区。我们想到了之前医院感染管理部曾经做过相关的小视频,于是赶紧和他们约稿。”

2119374

郑源回忆,当时,文章中关于口罩的“实用”问题,都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拼”出来的,“口罩不用的时候,可以取下来直接揣在包包头不?”“出门实在有点虚,可以多带几层口罩不?”“没有买到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咋办,裸脸出行?”科普不仅介绍了科学防护的知识、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还贴心地列出了成都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名单。

科普在关键时点及时解决大家的疑问,并提供相应的实用信息。这篇《笼起口罩就可以愉快出门了?华西感控专家说,麻烦你先把口罩戴正确!》微信发出仅10分钟后,阅读量就迅速达到10万+,并在后续的持续传播中达到了800余万次的惊人阅读量。

《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对自杀这件事的误解》这篇华西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谈自杀的科普推文,让郑源感叹,“这次我们真正写进了读者心里。”

为了让文章更好地呈现,郑源说,宣传团队和专家团队沟通,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专家提供的原稿中,结尾处呼吁大家多些“正能量”的内容显得“说教味”浓,而修改版的文章中,结尾写了四个‘抱抱’,用共情的口吻,期待能给面临压力者、有过自杀倾向者、有自杀倾向者的家属、遭遇不幸者的亲属这四类人群一点温暖的力量。

2119374

郑源说,文章一推出,粉丝们在文末留言区写下了大段大段的评论,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或讲述了身边亲友的故事,“后台的留言也让我们很感动。这些能让大家感受到,微信公众号并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让大家讲讲心里话的树洞,它的背后不仅仅是一家医院,也是能倾听他们想法的朋友。”

2119374

郑源强调,做新媒体一定要带着感情、有温度。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有时去调侃,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共情”。虽然医学昌明,但有很多疾病仍然无法治愈,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和读者交流,让读者们知道,“虽然我们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是我们懂你,甚至我们也有相同的问题……”。

慢慢地公众号累积起了大量铁杆粉丝,盼着每周一下午“皮西西”的准时出现。“有时候因为专家有手术或开会,没来得及终审,微信发迟了的时候,有的粉丝甚至还在后台留言不断追问:皮西西,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能成为让读者挂心的朋友,我们也觉得很窝心。”郑源说。

不断前行 探索更多可能

“切中读者需求,才能真正火起来。”在郑源看来,这才是科普走心的“秘籍”。例如,华西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一直专注于推送医学科普内容,正是源于对受众群体的精准把握。帮助老百姓了解更多健康知识,拉近他们和医院、科室、医生的距离;用有趣的方式,传递大众需要的信息,传递医界正能量,这些都承载在一篇篇科普文章中,走进百姓的心坎里。

这些越来越受欢迎的科普文章,在2018年获得了一次“出圈”的机会,医院和出版社合作,将文章集结成书,不仅保留了文章中原汁原味的四川口音、充满幽默灵魂的配图,还附上了二维码,扫一扫便可以听到语音版的方言话科普。近日,这套科普丛书还被知名综艺节目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带了一把货。

2119374

2119374

除此之外,“皮西西”还化身成可爱的熊猫卡通形象,陆续开发出健康日历、U盘、钥匙扣、帆布包等一系列文创周边产品。郑源表示,这些都是华西医院拓展品牌形象的探索。

“现在,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多的科普形式。”郑源介绍,华西医院在2018年开通了抖音号,2019年开通了知乎账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通了快手账号,除了文字,还通过动图、短视频等形式,将“椒盐”科普进行到底。“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受众,但大家都需要科普教育,那我们就需要主动触达不同平台,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医学科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文/健康报记者   胡彬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微信号,文末有原文链接。

2119374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KN7I7NL】获取授权

853397392020-05-27 16:56:01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