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探讨

回复 星标
更多

大学生健康管理策略探讨

本文发表于2020年7月10日《中国人口报》

□ 黎相麟 万华军 熊巨洋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学生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注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身体素质随年级上升呈下降趋势。具体体现为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高,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肺活量指数评价为 “差”的占比明显增加,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大学生亚健康问题逐渐显现。生理方面,较多大学生存在颈椎等亚健康问题;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女大学生月经不规律、痛经等情况比较常见。心理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症状,其中不明原因疲劳、压力大、感到无助为最主要症状。

第三,大学生受慢性病困扰人数较多,其慢性病病种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龋齿、牙龈炎症等口腔疾病,痤疮、脱发等也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第四,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会出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主要从个体、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加以解释。

从个体、家庭因素来看, 第一,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不足,未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致出现放任不良健康行为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用药安全、急症自救与互救、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预防等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不能采取正确方法保障和促进自身健康。第二,不节制健康风险行为。部分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管教开始独立生活后,由于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出现健康风险行为。例如,出现饮食不规律,酗酒、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等行为,进而导致肥胖、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久坐、熬夜、过度用眼等行为增加,导致颈椎病、激素紊乱、近视等患病几率增加。第三,家庭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家庭遗传等先天因素出现近视、高血压等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氛围和结构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学生更高几率出现营养不良、抑郁、孤独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其成长轨迹关系密切,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家庭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从社会因素来看,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会对大学生的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是手机和电脑等互联网终端的高频使用群体,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易使其出现如近视、颈椎不适、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网络成瘾也严重危害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社交障碍、社交退缩、孤独感等行为特征。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面临多重压力。虽然国家早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要求学校及社会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社会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课考试结果。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理论学习中,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产生放弃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行为,致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占比不断增高。

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保障学生健康需从其健康认知、行为方式改变和干预入手。实施健康干预应成为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高校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以高校为主体,通过构建健康管理体系以转变教育理念,改善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

首先,要贯彻健康校园理念,加强健康顶层设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仅立足于解决已有健康问题,而要形成健康大局观。高校要紧跟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健康校园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将大学生的健康融入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机制中,转变应试教育惯性,帮助老师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学生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其次,要建立系统化、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体系。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和生理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只依靠教学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某一健康管理部门难以系统性解决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在健康校园的理念下,应多方整合高校健康管理资源,建立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学生健康管理中心,形成教学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各方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教学部门作为与学生沟通联系最多的部门,是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教学部门的教学资源,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健康认知,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健康状况, 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性别等实际情况开设多样化的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教学部门要加强过程性指导,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由应付测试向增强体质、保障健康的运动观念转变,唤醒其主动锻炼的意识。摒弃过于关注体质测试结果的理念,更多关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根据学生的体质和锻炼需求,帮助其了解掌握正确合适的运动技能与方法。

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医院应及时监测与评估大学生的体质情况、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健康隐患。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实施差别式干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处方和体质健康标准,实现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和有效反馈。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医院作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专门机构,要实现对大学生健康体检、学期评估、问题干预和康复指导的全过程把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涵盖体质测试、心理测评、体检、就诊记录等信息的一体化的大学生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学生健康信息共享。

应以系统论的思想及时评估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各方只有合作开展全方位健康监测、 预防、干预及康复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健康资源是健康管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和更新运动健身设施及校医院医疗器械等硬件,引进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心理咨询人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应利用 “互联网﹢”的优势打破健康管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健康指导、就医预约咨询创新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私密、方便、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环境,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健康管理服务的接受度。另外,在大学生对健康管理需求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健康资源配置将更契合大学生实际,进而实现健康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黎相麟、熊巨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万华军,武汉首义学院医院

《中国人口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人口报社主办,理论/交流版每周一、三、四、五刊出,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赐稿,分享研究成果。

中国人口报社理论部 电话:010-62224753;邮箱:2483748948@qq.com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