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机成瘾,成就美好假期

回复 星标
更多

预防手机成瘾,成就美好假期

»

在互联网、5G普及的今天,手机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取代的必需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众多身体及心理上的危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其中以学生群体最多,占21.0%。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指个体将手机作为媒介而过度沉迷于某些活动,从而对手机产生持续、强烈的渴求感和依赖感,同时由此导致个体出现较明显的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功能的损害。因手机使用方便,可随时用其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导致手机成瘾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危害性更大。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引起家长的热议与关注。手机使用合理管控可以趋利避害,需要学校、家长与学生自己共同努力。然而寒假已至,孩子离开了学校的监管,父母因工作又不能时刻监督孩子的动向,手机成瘾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

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

»

2224986

  1. 手机功能特点:手机较其他终端具有便捷性,青少年可以随身携带,且手机体积小,更具隐蔽性;基础功能上可替代电脑,并且还具备了通讯、娱乐、社交、学习、生活等功能,吸引力更大。

  2. 社交模式改变:新兴的社交模式让面对面交流转向了“网线”交流(如微信、QQ等);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当周围的人交流方式发生改变,青少年个体也会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接受,自控力差者就会有很大风险患上手机成瘾。

  3. 学校管控不足:随着网络的普及,学校中也经常使用互联网教学,有些学校课业的布置也由线下转变为线上,以QQ群、微信群等方式将作业布置给学生,增加了其使用手机的机会;另外,学生处在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缓解,往往会寻求网络支持。

  4.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成瘾有一定的关系,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随之是各种适应障碍的出现,包括手机成瘾;另外,生活学习中来自父母的压力,也会使青少年用网络来减压。

  5. 个体自身特点: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心理发展尚不够全面,自控能力较差,接触手机后容易成瘾,且无论成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具有从众心理,当学生群体中多数使用手机时,也会增加个体使用手机的概率。

«

如何预防手机成瘾

»

2224986

学生
  1. 劳逸结合:假期居家期间可多帮父母做家务,劳逸结合,既可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又可锻炼身体,减少使用手机的机会与时间。

  2. 合理的时间规划:时间的科学规划是手机管控的重要手段,做好假期时间规划,学会自我管控,严格根据计划执行,要求自己把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后方可玩手机。

  3.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将注意力转移,从而淡化对手机的依赖。

  4. 改变交流沟通方式:多与父母朋友进行面对面交流,搞好人际关系,多关心生活中的琐事。

  5.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对个体的心理、情绪等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对于改变过度依赖手机的坏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
  1. 以身作则: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自己减少常抱手机的坏习惯,其次要尽可能地减少让儿童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产品。

  2. 陪伴与沟通:应多陪伴孩子,多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交流,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

  3. 增加户外活动/运动:户外运动可以预防近视,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淡化对手机的依赖。

  4. 加强网络管控:加强对孩子手机使用及玩游戏的监控,限制其对电子产品的接触,但不要严格禁止,否则容易引起亲子矛盾,不利于问题解决。

  5. 监督与自我管理: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可以将制定规则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进行监督。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班梦姣,王永杰.大学生手机成瘾评分的变化轨迹与焦虑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22-1025.

李坦.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70.

2224986

2224986

853397392021-02-10 13:20:27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