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

回复 已回复4 星标
更多
«
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
»

.
.
.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也称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霍邱县和颍上县交界处的临淮岗,涉及河南、安徽两省,主体工程跨安徽省霍邱县、颍上县、阜南县三县,控制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一等大(1)型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85.6亿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滞洪121.3亿立方米。

主体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引河、船闸、进泄洪闸等建筑物组成。工程全长78公里,总投资22.67亿元。2001年底动工兴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初步验收。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将淮河干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的关键工程,堪称淮河上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它的建成,在治淮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地理环境

临淮岗地区属于淮河中游与上游交界的地方,上游的淮河两岸,地形为两岗夹一洼,可滞蓄大量洪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坝址。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坝址以上淮河长约490公里,集水面积242160公里。在这个位于安徽省霍邱县和颍上县交界处的地方,兴建洪水控制性工程,可以扼守着上游来水的咽喉之道,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的全部洪水临淮岗工程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淮河干流洪水长驱直下,威胁淮北地区和沿淮城市、工矿企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被动局面。

2、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中国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涉及河南、安徽两省,主体工程跨安徽省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控制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一等大(1)型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85.6亿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滞洪121.3亿立方米。

主体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引河、船闸、进泄洪闸等建筑物组成。工程全长78公里,总投资22.67亿元。

临淮岗大坝由主坝和南、北副坝组成,全长77.51公里。主坝长8.54公里,坝顶宽10米,坝顶高程31.7米。南副坝长8.41公里,坝顶宽6.0米,坝顶高程32.25米。北副坝长60.56公里,坝顶宽6.0米,坝顶高程32.21~32.95米。

南副坝建于2002年10月,2005年8月完工。南副坝为均质土坝,1级建筑物。坝顶高程32.15m,顶宽6~8.5m,最大坝高11.0m,穿坝建筑物7座。自城西湖船闸向南至霍邱县大莫店子,全长8.41km。

临淮岗北副坝,自安徽省颍上县陈巷子起,沿半岗保庄圩堤及古城保庄圩,润赵段保庄圩的沿岗堤,经润河集穿陶坝孜闸,沿南润段堤至南照集,黄岗转向北,经狗刺园杨庄转向西至张集闸,全长60.519公里,坝顶高程为32.1米~32.85米,坝顶宽度为6.0m,坝顶设4.5米宽的泥结碎石防汛路面。

进泄洪闸包括:49孔浅孔闸、14孔姜唐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等工程。

49孔浅孔闸,在安徽霍邱县北20公里,位于七十二水汇正阳的淮河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处。49孔浅孔闸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坐落在引河左侧滩地,大洪水时控制淮河干流下泄流量;非汛期和中小洪水时,敞开泄水。为一等1级工程,近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其闸设计洪水位28.21M,闸下设计洪水位26.75M,与其它泄水建筑物共同控制下泄洪水流量7362立方米/秒。原闸兴建于1958年,因历史原因建成后功能不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001年开始加固改建工程,于2006年验收通过。

深孔闸,位于主坝上,在原深孔闸与49孔浅孔闸之间,为一等1级建筑物,按照100年一遇洪水时坝上设计洪水位18.41m(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坝下设计洪水位26.75m,深孔闸与49孔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共同控制下泄流33量7362m/s,相应滞蓄库容85.6亿立方米。深孔闸12孔,单孔净宽8m,中墩厚1.2m,缝墩厚1.0m,闸室总宽115.8m。闸底坎高程14.9m,底板厚1.5m。闸室下游设公路桥,桥面高程31.6m,桥宽72×1.5(m)。闸室箱型构造,中部设撑梁。闸室两侧空箱岸墙,上部设桥头堡。桥头堡三层,框架结构。深孔闸上游设15m长钢筋砼铺盖,铺盖上游接砌石护底。深孔闸下游设25m长钢筋砼消力池,池深1.0m;消力池后接45m长砌石海漫,海漫后设抛石防冲槽。深孔闸两岸对称布置上下游翼墙,翼墙一般为钢筋砼空箱结构,最大挡土高度13.3m,墙后填土内设土工格栅形成的加筋土挡墙。两岸护坡分砌石护坡与砼护坡两种,20m高程以下护坡一般采用砌石结构,20m以上采用砼结构。闸基砂层出露较高,在闸室四周做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形成的垂直防渗墙。深孔闸每孔一扇平面钢闸门,门高8.5m。上下游各设一套检修门。电气设计包括闸用主变、一次电及集中控制等。

姜唐湖进洪闸,位于老淮河主槽与49孔浅孔闸间的主坝上,共14孔。每孔净宽12.0m,闸孔总宽196.82m,设计进洪流量2400立方米/秒。为Ⅰ级建筑物,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要建筑物之一,在设计洪水情况下,姜唐湖进洪闸与49孔浅孔闸、12孔深孔闸共同控制下泄流量,相应滞蓄库容85.6亿立方米。此次通过验收,将正式投入使用,参与分泄淮干洪水,为临淮岗工程整体作用的发挥和淮河的防洪保安提供保证。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开工,2005年5月24日完工,2005年8月8日通过验收。

船闸,包括临淮岗船闸、城西湖船闸等。

临淮岗船闸,为沟通淮河上下游航运的通航建筑物,建于2002年10月,2005年6月完工。航道等级为Ⅳ级,500t级,闸室为130m×12m。

城西湖船闸,1958年作为临淮岗船闸(500t级)开工修建,1962年临淮岗工程停建后,1967年将其改建为城西湖船闸,作为沟通淮河与城西湖的航运通道。2002年10月进行加固改造,2005年6月完工。城西湖船闸航道等级为Ⅵ级,100t级,闸室为108.65m×8m。

3、工程建设

建设历程

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造成淮河没有入海口。而淮河中游地势平缓,落差不大,形成淮河上下游高、中间低的地形。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加上降雨季节集中,洪水汇集中游难以排出,灾害频繁,给淮河两岸人民造成灾难。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随即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员会,进行淮河的综合治理,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治淮的序幕。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后,水利部开始拟订《淮河流域初步规划》,计划在淮河上游建造一个洪水控制工程。1957年,淮委就选定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西建设集灌溉和防洪效益于一体的临淮岗水库。1958年8月国务院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由于经济困难,临淮岗工程只完成姜家湖大坝、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后于1962年停、缓建。40多年来,临淮岗水库工程成为晒太阳工程,没有发挥效益。

1969、1971、1981、1985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会议和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兴建的必要性,并规划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但都没能实施。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同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被国务院确定为19项重点骨干治淮工程之一。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2000年9月淮委临淮岗建管局成立,10月作为项目法人进驻工地;2001年12月2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开工。临淮岗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2.67亿元,40家施工单位参与建设。

重启后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河南、安徽两省淹没影响处理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加固改建49孔浅孔闸和城西湖船闸下闸首;新建14孔姜唐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和临淮岗船闸;加高加固并延伸主坝7.34公里、南北副坝约69公里;扩挖上下游引河14.39公里等。初设批复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主体工程计划总工期5年。

重启后的建设工程2001年底动工兴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初步验收。2007年工程全面竣工后,先后在工程区域内建起了纪念公园,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

4、科技创新

工程总体设计充分利用原建工程,根据各建筑物不同功能要求,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创新了工程建设方案,优化了总体布置,不仅大大改善了工程运行条件,保证工程运行安全,而且满足了淮河和城西湖通航需求,同时节约了大量土地和建筑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工程深孔闸结构采用整体式加设水平中隔板闸室结构,改隔板为隔梁,并将隔梁布置升高,完全消除了泄流时出现在中隔板下的气泡及可能引起的闸室振动,降低了闸孔阻力,提高过流能力约5%。

为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工程建设中优化设计,利用原建49孔浅孔闸,按现行规范校核检测,确定对老闸底板、闸墩采用外包薄壁砼进行加固;充分利用工程运用特点,选用双扉闸门,优化结构设计,节约了能耗。

研发了开孔垂直联锁式预制混凝土砌块,砌块间三维空间相互咬合,替代传统的砌石护坡,减少了风浪产生的负压,提高了抗风浪作用,既解决了长吹程、高风浪条件下的主坝坡面防护,又节约了石料用量和工程投资,同时保护了环境。

主坝淮北段坝基下3米左右有一层厚达2~4米的中粉质壤土夹淤质软土,施工中采用电解质式位移监测技术,取得了精度高达0.01毫米的连续的坝基垂直位移变化曲线,创新了大坝内部位移监测技术,提高了大坝内部变形的监测精度。可以随时监测内部变形,科学合理地控制填筑速度,保证了坝体填筑安全和施工进度。

工程老坝体膨胀土、软基处理、基坑降水、施工截流、引河开挖、船闸浮筒式检修门等都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节约和保护的显著成效。该工程经2007年大洪水考验,为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5、工程获奖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

·深孔闸、浅孔闸、临淮岗船闸工程分别获安徽省黄山杯奖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总体布置研究获2006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49孔浅孔闸加固改造工程设计获2005年度安徽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深孔闸大型水闸设计施工新技术研究获2005年度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获水利部科学技术三等奖

·老闸加固外包薄壁混凝土防裂限裂研究及应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6、建设意义

临淮岗工程的防洪保护范围是正阳关以下的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淮北地区是淮河中游的防洪重点地区,区内有国土面积13152平方公里,耕地1086万亩,1997年人口682万人,粮食产量52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547亿元;保护区内淮南煤矿及坑口电站是华东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潘集、谢桥和新集等特大型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860万吨,平圩电厂总装机240万千瓦;保护区内交通十分发达,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阜合铁路和合徐高速公路纵贯其间,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也贯穿其中;蚌埠、淮南两座城市是流域内的中心城市,区内人口208万人。淮南市是中国大型能源工业基地,蚌埠市是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均是沿淮和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并列入国家重点防洪城市。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圈堤保护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流域的中心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通过多年的治理,临淮岗工程防洪保护区在工程建成前基本达到了抵御淮河1954年洪水(约50年一遇)的标准。如果淮河发生超过50年一遇的洪水,为保证蚌埠、淮南两座城市的安全,还必须向淮北地区分洪,这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淮北大堤的防洪标准要进一步提高非常困难,要提高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只有依靠临淮岗工程。

工程建成后,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等,削减洪峰,控泄洪水,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淮南、蚌埠等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促进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调度,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淮河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此外,工程还具有蓄水灌溉、改善航运条件等潜在的综合利用功能。它的建成将对实现人水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防洪、除涝、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将为淮河两岸新一轮的蓬勃崛起注入无穷的活力。

7、工程效益

临淮岗工程的设计标准为防100年一遇洪水。工程建成后,遇淮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避免向淮北分洪,可减少淹没面积为1290平方公里,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5.98亿元,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发生比1954年更大的洪水时,启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以滞洪削峰。按照1998年价格水平估算,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运行期内年平均防洪效益2.31亿元,遇100年一遇洪水,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效益为235亿元。

临淮岗工程的直接减灾效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效保护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安全

临淮岗工程防洪保护区有京沪(蚌埠~宿县)90公里、合阜铁路(淮南~阜阳)108公里,规划年运输能力分别为10000万吨/年和5000万吨/年,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暂不考虑。临淮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即可减少铁路固定资产损失3.68亿元,每天减少铁路停运损失0.57亿元。合(肥)徐(州)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涡东保护区内,全长90公里,受淹一次固定资产损失3.24亿元,停产损失为0.40亿元/天。

2、为煤矿、电厂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淮南煤矿潘谢矿区位于茨淮新河以南地区,规划8对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2860万吨,有固定资产336亿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将淹没矿区,造成巨大的损失。煤矿受淹一次损失达84.33亿元,煤矿停产一天损失达到700万元。

保护区内规划有平圩电厂等两座坑口电厂,规划总装机为8×60万千瓦,到21世纪初已投产2×60万千瓦。两电厂受淹一次固定资产损失为50.40亿元,停产一天造成损失0.40亿元。

3、为淮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国家集体财产、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淮河中下游广大地区临淮岗工程防洪保护区涉及安徽省阜阳、淮南和蚌埠三市,颍上、凤台、怀远、五河等六个县,1000多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1997年统计,区内有国家、集体和群众财产1000多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47亿元,淮河洪水向该区分洪,将给区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临淮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每亩即可减免直接损失6000元。

临淮岗工程为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多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2.8亿元,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工程于2001年开工,2006年建成发挥效益,按1999年物价水平计算,临淮岗工程静态总投资为22.67亿元。经分析计算,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26,国民经济评价合理。

正序阅读 4# 2015-10-03 14:26

真的非常壮观,性价比也不错。

3# 2015-09-25 00:31

好壮观!

2# 2015-09-24 22:55

真的非常壮观,性价比也不错。

1# 2015-09-24 16:16

好强大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