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引才可试试“星期六工程师”

回复 星标
更多

东莞引才可试试“星期六工程师”


昨日下午,王辉耀在松山湖大讲堂谈人才的培养与善用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无锡等地高新企业的崛起,就是一些日本专家充当“星期六工程师”,过来指点技术。


  在美国这么宽松的体制下,虎妈全面收紧的教育方式行得通,但是中国每个父母都是虎妈,在本来已经很紧的环境下,可不能再做虎妈啦!

  “有人说东莞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引才困难;其实用才不一定要留才,洼地反会成为优势:例如可以招引穗深甚至香港的"星期六工程师"为东莞服务嘛!”王辉耀博士作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昨日做客松湖大讲堂时,为东莞揽才提点思路。

  东莞要改变“打工之城”的形象

  本期的松湖大讲堂由松山湖管委会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请来的王耀辉已然是东莞的老朋友了,对东莞的人才政策、松山湖软硬件配套都颇为熟悉。

  他开篇提到,2020年国内将有2亿大学生,必须要实现从2.5亿农民工时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十年来,农民工的流动促成了东莞初级制造业的成功,但接下来必须从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拉动型转变。”王辉耀说,东莞要吸引人才,就要改变“打工之城”的形象,向人才型城市转变。

  王辉耀认为,东莞目前已经有很好的制造优势,过去一批打工者也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让更多高学历的人才了解到,东莞已经发展成包容性很强的新型城市,外来人口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就能稳定下来留在东莞做建设。

  “而且对于把东莞建设起来的打工者,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很多老板自己去读EM BA,却鲜有人为员工提供进修的机会。”王辉耀重复了两次,“培养人才比引进人才建立起来的关系更稳固。”他说,东莞如能建起一两所优质的国际学校,对招揽海内外人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

  依托穗深变人才劣势为优势

  王辉耀援引了《华尔街日报》2010年的统计,中国赴美留学的理工博士,毕业五年后仍然在美发展的比例达到92%,清华北大也成了美国博士最肥沃的培养地,吸引人才就是留住最大的生产力。

  但单从珠三角来看,广州有红棉计划每年1亿扶持海归企业,深圳有针对海归最高8000万元奖励的孔雀计划,在红棉和孔雀之间,东莞如何“抢人”?王辉耀说到这个问题不忧反乐:“东莞创业环境好,成本没那么贵,这是不是优势?东莞到两地距离不长,离香港也近,吸引优秀工程师星期六来指导,这是不是优势?”

  王辉耀的思路是有迹可循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无锡等地高新企业的崛起,就是一些日本专家充当“星期六工程师”,过来指点技术。因此他提出,东莞有这么好的区域地理环境,完全可以效仿之,穗、深都是人才库,香港科技大学等学校的教授也可以被招引过来,甚至吸引海外退休的高科技人才,周边人才都可以为莞所用。

  土洋结合了解国情海归才好发展

  东莞也刚刚成立了留学生联谊会,但也有留学人员反映,海归创业的成功率并非那么高。长期从事海归研究的王辉耀用调查样本印证了这种判断。他分析,海归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在中国做商人还是要学会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他建议松山湖留创园这样的“试验田”,可以从政策上辅导海归创业,必须有本土人才对接,保证土洋结合更利于企业发展。

  同时海归创业还面临创新认同的问题。松山湖引进的陈友斌博士,在美国做一个产品不同银行争相试用,而在东莞找了东莞证券、东莞银行等进行推广,对方都认为“没有人用过的东西我不用”。王辉耀认为,这样的产品就应该政府带头使用,或者是到国外推广,洋企业用了没问题再回来竞争,但还是要强调政府对海归企业的适当扶持。

  畅谈教育

  “虎妈教育在中国不宜推行”

  王辉耀还骄傲地提到自己的育儿经,女儿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到摩根士丹利任职,儿子在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会后,南都大学生记者团的十多位学生,将哈佛研究员王辉耀团团围住,针对时下热点和自己的成长规划,与他进行了亲密互动。

  大学生小黎: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比存在着很大差距,现在很火的虎妈,培养出哈佛女孩,是否说明中式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

  王辉耀: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体制上,如果不推行大学去行政化、教授办校,改革应试教育,那么教育竞争力就难以体现。虎妈这个你还真问对人了,我就跟虎妈做过一次对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这么宽松的体制下,虎妈全面收紧的教育方式行得通,但是中国每个父母都是虎妈,在本来已经很紧的环境下,可不能再做虎妈啦!

  卢静怡:每逢高考,就有很多学生弃清华北大,到香港或海外读大学。你也多次提到海归,我们没有条件出国的学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

  王辉耀:这些弃清华北大出国的孩子,可以认为就是面对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用脚投票,到国外学习。其实,海归的优势就是国际化视野。但只要我们善用互联网、学好外语、以开放心态学习知识,就可以做到身在祖国、放眼国外。国际化人才不一定要出国,但可以抓住到国外开开眼界的机会,甚至在中国不同的城市旅行,都能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反倒要提醒海归,必须要了解中国国情,否则回到国内未必就有优势。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