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长文不喜误入 你知道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节奏慢,效率却奇高? [纯文]

回复 星标
更多

转载]  长文不喜误入      你知道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节奏慢,效率却奇高?  [纯文]


众所周知,德国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虽然工作速度看起来很慢,但是他们却有着很高的工作效率。 


    转眼间来到欧洲采购中心已经三个月了。在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感悟着德国同事的工作风格,小结一下心得,供各位同事交流参考。 
德国人工作的第一感觉:慢! 


德国人工作的一个口头禅:not that hurry凡事都不会催。 



    对比德国人而言,中国人则更多的会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能不能再快点?所以我刚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很是不适应。 


    但德国人的高效率同样也让人惊奇。这个时候,我们就想,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是效率又这么高呢?为什么自己在国内的工作状态热火朝天,却还是忙碌不已呢?这个中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呢? 


    欧洲公司均采用邮件办公邮件办公可以让每个员工按部就班,逐个处理,同时邮件可以分类整理存档,每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国内办公则更注重使用电话、QQ、微信等工具,手段多样化、综合化,速度很快,响应也快。但是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后期如果想要追踪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则无从下手。 


工作一次到位,保证过程连贯 



    德国人在处理事务时,要求对细枝末节一次到位,而且中间要求不能被打扰,不能被中断。这也是预约这个习惯在德国特别流行的原因。 


    而国内的办公习惯,经常是事情A做到一半,事情B就来了,事情B刚准备开始,事情C又来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内人员一天做了100件事,可能成功了10件;而德国人一天做了20件事,但是成功了20件。 


工具化思维 


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具化思维深深的印刻在每个人的工作思路中。 


    德国科研员在做测试的时候,经常是自己先把一套测试思路和测试软件编辑出来,然后论证了这个工具后,再用这个工具去快速地测试数据。 


    而国内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找到机器就开始收集数据,收集完了数据再想办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次的工作,德国人是慢的;但是如果测试十次,德国人和国内人员效率开始相当;如果测试一千次,德国人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 


    同样的,他们的各个职能的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都会花一段较长的时间,设计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套软件包、一套方案、一套习惯。然后后面的工作,就是用这个做出来的工具箱,一遍遍地开展工作。 


反过来再思考一下,快和慢的问题 


    一个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需要对快和慢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选好跑鞋、系好鞋带、看准方向、计算节拍、一气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张有度、成果可再现 
                    
    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的变缓,人口红利的消失,东南亚和南亚的低成本已经开始入侵中国了。比如HM,ZARA,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今天,12亿印度人也已经杀到家门口抢饭碗了! 


    据5月1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在考虑了印度的其他几个邦后,富士康有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将投资100亿美元建新的制造厂全用于生产iPhone。据悉,富士康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至12座工厂。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位工业部长曾对媒体表示,富士康之所以要选择在印度建立iPhone 加工厂,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苹果 CEO 蒂姆·库克表达了对印度市场的信心,他认为如今的印度市场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国。 


这将是手机制造业的标志性大事件,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失去! 


  按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的数据,2005年以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甚至低于印度。但到了2015年,中国的成本已经是印度的约两倍。 


  试想一下,同样两条裤子:一条是印度成本,一条是浙江成本,沃尔玛买哪一条?这就是中国出口的痛点:印度低端制造业水平不比中国的差,工资却更低! 


印度GDP增速首次超过中国! 



  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去年四季度,中国GDP仅增长6.8%。印度已经领先中国0.5个百分点。 


  而去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这也是1990年以来中国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7%。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果不考虑外部冲击因素(比如亚洲金融危机),印度的经济增速终于首次超过中国。而从趋势来看,这个胜利将会延续很长时间。 

  在印度人的心中,中国是个始终绕不开的“心结”。印度《经济时报》最近文章称,印度想要在2032年成为一个GDP总量达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大约是中国目前的GDP总量。也就是说,印度想要在16年后成为如今的中国。 


印度正在很多方面超越中国 



  安永会计事务所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32%的商界领导人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得票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中国以15%的得票率排在第二位,东南亚、巴西和北美则分别排在第三、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印度正在很多方面超越中国,包括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最为关键的指标: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已经连续23年引进外商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是现在风向变了! 

  英国《金融时报》旗下数据服务机构fDi Markets的研究显示,15年上半年,印度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约310亿美元,领先于中国的280亿和美国的270亿,为全球第一。 

  是时候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印度经济增速超越中国是可持续的吗?这个答案将决定如果经济转型不顺利,我们还能不能回得去! 


“印度制造”的野心:全面接管世界 



  2014年,印度莫迪总理上台后,大刀阔斧提出了十多项改革目标,立誓要把21世纪变成印度的世纪,要把印度变成一个强大国家。特别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提出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22日报道,由于2015年在印度的大型投资项目增多,使得印度摘得“绿地项目资本投资”排行榜的桂冠。首次超过中国,夺得全球资本投资头号目的地。 


  除了从中国碗里“抢食”,印度还禁止从中国进口牛奶、乳制品,以及部分移动电话和其他一些商品,借口是这些产品“不达标”或不符合印度的安全准则。 


中国制造下一步何去何从? 



  面对步步紧逼的印度,中国制造业可谓是内忧外患,难道真的要拱手让出“世界工厂”的宝座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虽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得印度的制造业颇具吸引力,但是落后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已成阻碍制造业增长的致命因素。 


    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的优势正在失去,但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况且,中国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大多中国制造还停留在低端、薄利的层面,若想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需要国家政府、政策以及很多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和任务,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转型。 


印度接力中国:世界将会怎样?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如果印度崛起,以下预测将会变成现实: 

印度接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双引擎和新三角,改写世界经济贸易版图; 

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带动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举迁移到印度,改写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国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压力! 


  唯一的华山一条路就是前进,破釜沉舟前进,是时候拿出决心与勇气,闯出一条希望之路了——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中国制造业十大困境,你的企业有几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的制造业大国。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


    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2013年全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到7.79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3.4 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36位。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高,尤其是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企业人员人均三方专利量,在国际上均处于落后地位。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2005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二位。2007-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竭泽而渔的结果,使大量企业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做研发投入,再加上腐败成本、各种额外的收费,使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名列世界前列。


    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最近十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2006年以后出现加速上涨态势,超过了总体平均工资涨幅。2002-2011年间,制造业年平均工资由11001元上涨到36665元,增长了3.3倍。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各地最低工资水平和农民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0年、2011年农民工工资涨幅更是高达19.3%和21.2%。长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长期呈上升态势。截至2013年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三角债”抬头风险加大等问题突出。


    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那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一些技术含量高,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能要借机进行低成本并购,谋求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是融资太难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监管成本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而国外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需要大量现金,不可能大量给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又太高,中小企业承受不起,况且目前这种状况,谁人敢贷?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发达国家专注于价值高端的技术和营销环节,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资源耗费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些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长期快速粗放型发展使中国已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要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关键,就迫切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大力推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


    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大量平台贷,据央行透露,“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负债34万亿,每年利息就有几万亿;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高利贷链条断裂、贫富分化加剧、经济萧条分配不公导致的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企业的高额负债,如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负债300多亿,以及无锡尚德集团巨额负债破产,都是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政府又在搞投资大跃进,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加重债务负担,企业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


    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种类和出口市场地理分布过于集中,使得我国在某一进口国中所占份额过大,加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生存。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