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在左 红线在右——互联网金融风险扫描

回复 星标
更多
套利在左 红线在右——互联网金融风险扫描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吴雨、张遥)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今天,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门槛大大拉低,同时掀起了一股“全民投资热”,催生了一批“掌上理财族”。

互联网金融火热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不少风险。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非法集资、经营不善“跑路”、利用监管漏洞套利……随着风险频频暴露,这些躲在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暗黑力量”,吞噬着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憧憬,也督促着正本清源的风险排查抓紧展开。

披着“金融创新”外衣非法揽财

“近期爆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对行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央行副行长潘功胜3月25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

“网络金融、1元起投、随时赎回、14%左右年化收益率、保本保息”--这是“e租宝”推销人员发布的“投资理财信息”,乍一看与时下蓬勃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很像。但是,随着“空手套白狼”的骗局被拆穿,遍布全国90万受害投资人的500亿元资金,成为这场“庞氏骗局”的悲剧注脚。

乘着居民投资热和“互联网+”的东风,一些骗子顺势而为,以P2P网络借贷、金融创新等名义,翻新着理财投资“圈套”非法集资。公安机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P2P、融资担保等领域非法集资犯罪较上年上升48.8%。一些“财富机构”打着“网络理财”招牌,线下大量揽客,更把很多不明就里的老年人的养老积蓄“圈”了进去。

“不少投资骗局披着互联网外衣,让投资人觉得‘高深莫测’,没弄明白稀里糊涂就投资了。”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说,“互联网金融火热,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着技术进步招牌、用创新商业模式的旗号,做着非法集资,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勾当。”

央行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传销和非法集资性质,这已是金融监管部门近期第4次点名对此类网络投资平台进行风险预警,但这样的平台一次又一次死灰复燃。

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政法部门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推动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规范和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今年两会上,央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将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

经营漏洞埋下重重“陷阱”

全国网贷平台从当初10余家发展到目前近2600家,“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朱明春是见证者之一,“但我也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平台‘跑路’,仅去年就有896家,是前一年的3倍多。”

业内人士分析,大多数“跑路”的网贷平台都是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自融风险。深圳网贷平台“网赢天下”、浙江“中宝投资”等P2P非法集资大案,都是源于触碰了自融红线。

“本来P2P投资的特点就是小额分散,但很多平台发布假标,背后是给自己融资,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给投资人带来极大风险。”北京市网贷协会秘书长郭大刚说。

一度让民间资本欢欣鼓舞的P2P行业,正在经历平台自融、过度借贷和风险欺诈等问题的困扰,陷阱处处有。

在支付领域,网络平台信息泄露事件屡屡发生,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成为网络支付环境的“毒瘤”。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盗取的信息实施诈骗,网购退款骗术翻新;有的拦截转发短信验证码方式,利用快捷支付在电商平台购物,实现盗刷,百姓卡不离身、钱被转走的事情并不鲜见。

在理财领域,不少网络理财平台“混业”经营,既做P2P网贷撮合业务,也代售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究其实际,多为“无牌”经营,没有任何代销牌照,有的业务之间没有设立好“防火墙”,风险极易传染。

在融资领域,有的借款人发布虚假信息,有的宣称投向实体经济,实际却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开始就是为了骗取投资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互联网理财的金融“小白”,一味盯着高收益率而忽视高风险,却不知背后早有金融骗子在盯着他们。

据郭大刚介绍,当下网贷平台投资人平均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这类群体投资专业性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出现风险,容易造成社会问题。而P2P平台往往缺乏对投资人的适当性提出建议,未能很好地引导、约束投资人行为。”

潘功胜表示,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缺乏风险的洗礼,风险意识、合规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淡漠,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制度与技术支持系统缺失,有些甚至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它兼顾了互联网和普惠的特质,所以对从业者的初心、技术能力、大数据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几者缺一不可。”“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说。

“套利”与“叫停”交织的创新之路

今年年初,深圳暂停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事登记注册,上海、北京也陆续暂停P2P等新增互联网金融公司登记注册。

屡屡“叫停”的背后,是监管滞后和金融“创新”产生的套利空间:一些P2P平台打着信息中介的名义,做着信用中介的生意,暗中搞“资金池”,脱离监管视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事理财、融资等类似银行的业务,却并没有受到像银行一样实名开户、信息披露、风险拨备等监管约束……

潘功胜认为,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只要做相同的金融业务,监管的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就应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引发监管套利。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成为摆在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两难。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有些事物有一个试错期,监管在这期间还是需要保持开明态度,但是金融有其特殊性,需要维护存量客户资金安全,所以监管套利者也面临政策风险,踩红线也可能使得投入“打水漂”。

腾讯、支付宝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的虚拟信用卡曾被叫停,同时被叫停的还有扫码支付。

“互联网金融产生时很多地方没有规则,完全是新的探索,监管也在逐步了解和认识新生事物。”“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表示。

近期新一轮扫码支付热背后,正是监管部门不断调整监管策略给予适当包容的结果。随着技术改进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支付宝在线下扫码支付的推广,市场上再次掀起一股扫码支付的热潮,但本轮支付创新并未被叫停,监管部门只是从整体行业发展上给予了更为系统的规范。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多项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从出台互联网金融“健康指南”到为网络支付保驾护航,再到网络借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迎来全面监管新时代。

监管细则出台是否会“扼杀”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这个行业让人信任,规范经营的公司才能把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对那些正规发展的企业并非坏事。

“当然,规则的制定要松紧适度。如果过紧,确实会使行业失去活力,如果把风险消灭为零,行业也会不复存在。”李振华说。

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能一停了之,需要跳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魔咒;监管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和痛点,行业自身也要加强自律,让互联网金融在安全红线内快步迈进。随着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逐步搭建,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将行稳致远。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