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从源头治理

回复 已回复1 星标
更多
«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从源头治理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形容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恰当不过了。

从时间来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近5年来的事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同时,人们也不得不面对其严重的衍生问题,就未成年人来说,焦点是不断加深的网络沉迷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农民整体的网络素养不高,农村的问题更为严重。

相对于之前以电脑为载体的传统互联网,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从成本上,中国大力的电信基础设施投资使得接入互联网的成本降到极低,约束未成年人上网的物质门槛几乎不存在了;第二,从运营上,移动互联网呈现高度资本化特征,仅仅是网络游戏产业,每年就有上千亿元的规模,激励游戏厂商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吸引未成年人进入。

各类调查表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其中游戏沉迷更为突出。即使孩子目前游戏时长尚在正常范围内,家长也普遍陷入焦虑之中,这和网络游戏本身的强致瘾性有关。

针对新时期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基层家校合作是常见方式。学校通过把手机隔离在学校生活之外实现严格管理,然而面对学校以外的空间却鞭长莫及。而由于移动互联网过于便捷、互联网产品易成瘾等特征,家庭也很难完成这种隔离,除非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全部填满,或者家长完全监督孩子业余时间,而这种家庭管理模式会造成亲子之间巨大的冲突。

况且,未成年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即使个别的、少数的家长父母管理有方,可以约束孩子,然而更多的家长,面对强大的手机游戏、手机短视频,依然管理无力。这就导致学校内部的“手机管理”整体失效。

就这样,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从学校、家庭外溢,成为全社会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出手,从源头上治理。面对移动互联网这个重大风险点,如何有效治理成了一个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今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措施。5月,教育部颁发了“五项管理”文件,涉及睡眠、作业、体质、读物、手机。其中,手机管理是核心。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限制性规定,游戏厂商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给未成年人提供1个小时的服务,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游戏沉迷问题。

未来国家还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比如说从人脸识别等领域落实监管政策,防止未成年人租借账号或通过其他隐蔽的方式继续沉迷网络游戏。

当然,仅仅通过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管控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作为管理主体的基层学校的积极性。

第一,以中小学为主体,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提高未成年学生及家长的网络素养。针对农村家长网络素养不高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尤其要引导家长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放任孩子沉迷手机可能会带来严重危害。家长自身也要做好合理使用互联网的榜样,不能从小就把手机当“保姆”,加速孩子沉迷网络。

第二,以中小学为主体,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提供更多对未成年人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把素质教育贯穿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基于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建议加大探索和支持力度,形成相对于城市的特色做法,增强可操作性。比如村庄老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组织阅读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在村职业农民可以组织中小学生体验现代化的农耕,获得现代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在村庄的老党员可以结合自身经验给中小学生讲讲村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是中性的,把网络沉迷归因于家庭和学校监管不力,国家重拳出击是过犹不及,损害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征使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高度复杂化了,仅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学校已经很难发挥作用,保护未成年人免于互联网侵害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及强监管政策来实现。相关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必须让位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正序阅读 1# 2021-09-17 08:01

为什么会云下载失败?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