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好课应“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回复 星标
更多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好课应“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

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

即“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1、“有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规律,把握好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不对知识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唯一标准答案。

2、“有方法”。

也就是说要有思想。教师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悟出好的学习方法。而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方法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思想则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

3、“有生活”。

教师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热情。

4、“有境界”。

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赋予教育者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如何上出一堂“好课”呢?

对于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要上好几堂公开课观摩课,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投入数以倍计的时间去准备,或参阅大量资料,或反复地试讲补缺,精雕细琢,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但对于任何教师而言,要在课堂长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教师把课堂看成他的精神家园,不断地糅合先进的元素,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从而在这个家园中生长、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增强专业自主的自信。只有充满自信与自主,智慧才能生成,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果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展示出来就行,没有学习、吸收先进的东西,没有借他人的经验强化自身的优势,没有以优势突显教学个性与风格,那么课堂的生命力也会逐渐走向枯死。

教学要回归到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全面提高人的素养。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

一要努力学会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而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二要真诚地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的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三要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教师适度和适当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或更多时空,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有时,为学而教无妨表述为为学而退。四要“不惜”让学生出彩。学生好才是真的好。教师应不和学生抢镜头,应让追光灯跟着学生走,因为学习的高峰才是课堂的高峰。

虽然这些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不过,正是有了对“好课”不断追求的一个过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心胸更加博大起来,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