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教育突围之高等教育创新

回复 星标
更多

张海霞︱教育突围之高等教育创新

2630977

上一篇谈到我们基础教育的突围方向是育人而不是应试,由于这一阶段孩子是未成年人,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在基础教育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实际上“家长”、“学校”和“孩子”是三位一体的,必须要三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突围成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将来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毕业,孩子尽管从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在能力上还不是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成年人,因此需要进入高等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提升和锤炼,为进入社会成为真正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做好准备。可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出了大问题的!可以说每个人说起来真的是都是血泪史:基础教育埋怨大学教育把他们教育出来的好孩子毁了,社会抱怨大学教育不出来好的员工,还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怎么培养不出来出类拔萃的人才,当然现在很多家长用脚投票早早地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众矢之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更是每个阶段甚至是每年必谈的热门话题,但是鲜有有目共睹的成绩、多是人神共愤的新问题。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到底得了什么病?病根是什么?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大家可能会问:你说连病根都摸不到,怎么谈中国高等教育的突围呢?!这要从我看的周其仁先生最近的一篇讲话稿《接下来挑难的事做》说起。

这是周教授的讲话是关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以及最近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如何让中国不被多年的高速增长围住?他说:中国的未来关键在于改革突围和创新突围!一句话提纲挈领把解决问题的路线指明了,从这里受到启发,我想从“创新突围”这个角度来谈谈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2630977

回顾我们恢复高考以后四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的中心思想,其实一直跟“谋生”直接挂钩,小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大到学校的合并更名和教育部的考核,无一不是以“就业谋生”为大学的第一要务:毕业生必须要找到工作,从之前的包分配、考研到后来的自主择业和创业,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大学毕业就是要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合格劳动者,这无可厚非。也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实施让中国的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巨大的提升,为过去40年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当下社会,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悄然发生了变化:就业谋生的螺丝钉一般的人才基本饱和,而能够推陈出新、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引领新行业的人才市场却是求贤若渴,可是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简历上看不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更多的几乎同一模板的简历和千篇一律的经历……

再看看美国这个创新企业层出不穷的国家: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围绕大学发展的,不是工业区,不是那些锈带的工厂!【摘自周其仁演讲】德国、以色列、日本等等发达国家的态势也基本如此。为什么?因为大学里生产创新的头脑!

2630977

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该突围的方向: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新的头脑并不是谋生的技工!尽管表面上看都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但是那些拥有创新的头脑的人就是一个未来的开拓者,而把自己定位为谋生的技工就是一个生产线上的螺丝钉,随时可以替换不说关键是对未来的发展不做出新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从技能型的传授和训练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高等教育的创新突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2630977

1、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很多时候一说创新就很容易跟各种高大上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创新很简单:就像《被误读的创新》的作者凯文·阿什顿说,不要认为神才可以做创新工作,所有人动脑子都有机会。创新它从简单说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鼓励他们去做去尝试,这是目前所有大学教育里都欠缺的,需要普及和提倡的。这也是培养创新头脑的第一步。

2、提升创新能力:还有很多人很容易把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认为专业课就培养专业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通过专门的创新课程进行培养,其实不是,创新能力离不开专业知识,而且创新都是从更新、改变到创造的规律来发展的,只有基于专业基础的创新才不是无本之木,那些跨专业的交叉创新一样是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会让专业能力的价值得到成倍甚至是级数的提升。所以,在现有的专业教育全面融入和提倡创新教育,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

3、训练创业家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中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意志品质和抗压受挫能力的下降,这一点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劳动者是最大的短板。所以,在学校里要通过课程和实践来训练学生永不妥协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创业家精神在大学阶段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但是未来杰出的人才的创业家精神应该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锤炼成型的!这也是这个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最重要推动力。

2630977

综上所述,做好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突围方向就是创新,让创新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放开师生的手脚、解放他们的思想,鼓励和激发他们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地创新,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将迎来百花怒放的人才爆发,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将迎来一个创新创业百舸争流的腾飞时代!

创新突围(节选)

周其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讲座教授

对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讲,非常重要的是创新突围。为什么要创新?因为成本曲线不可逆转要上升,没有创新对付不了成本的诅咒。约瑟夫·熊彼特当年讲五种创新的途径,要么是引入新的产品,或者改变已有产品的质量;要么用新方法来生产,要么开辟新市场,要么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来源,还有商业模式的变化。在中国,创新的口号一直是响彻云霄的,但中国今天由于形势所迫,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重要,而且创新也不一定会发生。下一步我们来讨论一下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630977

这是我2016年来腾讯交流的时候就讲过的一张图。创新要有原理,原理要有应用技术、关键技术、辅助技术,再生成产品,这个产品打出一片市场来,这都叫创新。创新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上行的创新路线,从市场出发,看到有消费者潜在要的东西,就去开发产品,产品开发不出来找技术,技术攻不下来最后找科学院,找院士,看通过什么原理解决它,这是一条路径,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主打的路线。第二条路线,我认为对未来的创新更重要,是从原理出发,从摸索自然规律出发,看看这个原理有没有新的技术支撑,技术能不能整合成产品,产品能不能跟消费者的需求结合。

吉列刮胡刀的发明过程非常有意思。欧洲的产品有一个特点,讲究品质,但是只服务于少数人,这是欧洲的传统。早年的刮胡刀是一体型的,用很好的钢做的,非常贵,还不能自己刮,得有一个仆人。

美国企业家怎么做?怎么通过创新把产品变成美国的主流产品?领军人物就是吉列先生。他本来是做食品行业的,他把食品行业里的一次性概念引入了刮胡刀的设计,把这把刀分离成两部分,一个刀把,一个刀片。通过分离,刀片变成一次性的,既然一次性的,它就不用像整体性的刮胡刀一样需要那么好的钢,所以制造成本大幅下降。这对工薪阶层很实用。工薪阶层每星期都有收入,每次拿几分钱买刀片就可以满足刮脸的需求。这是从美国新兴工业化的消费者特点出发产生的创新。

美国这个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创新开发了很大的市场,这里还有定价里的商业模式创新。刀把是零利润,刀片单价很低,但经常更换,细水长流,利润很高,这是吉列的盈利模式。后来丰田打进美国也是这样的策略,整车便宜,零部件很贵,厂家从零部件交易中获取利润。这个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世界。吉列的创新是从市场特征出发,然后对欧洲的产品进行某种改变,结果大规模扩大了市场。福特也是如此。让工人都买得起车,这是福特的愿景,福特参观屠宰场受到启发,发明了流水线,从此整车可以拆解为零部件组装。把工业消费品从欧洲少数人的享受变成大批量生产,从市场出发,从需求出发,让产品去满足需求,这是福特的贡献。

下一个创新我们也很熟悉,苹果,这是对现代工业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创新。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多就成了负担,人怎么需要这么多东西呢?把很多功能结合到一起,简化。据说这是乔布斯在印度得到的美学的冲击。对中国企业家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因为中国的房价越来越贵了,空间成本非常高,放哪去?这都是从市场角度出发想问题。

麦当劳是商业模式革命,发明了统一的制作方式。这些例子都是从市场出发,节约制造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市场前景,扩大市场应用,把欧洲少数人享用的东西变成大众消费品,无论汽车还是手机,都是美国企业家对人类的贡献。

但是美国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同时尝试从原理出发创新。比如原子弹不是从市场里来的,完全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得出的结论。问题是这个能量怎么开发出来?最早是科学家的猜测,论文写出来后,才有人说能不能做实验去检验。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的,希特勒也上手做原子反应堆。逃亡美国的犹太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首,游说罗斯福做原子弹。因为爱因斯坦名声大,罗斯福就拨了一点钱,珍珠港事件之后才正式立项曼哈顿计划

从原理出发,变成产品,最后改变人类历史,这是另一条创新的路线,直到今天中国仍然缺少这样的创新。而这条创新路线不光让美国国力强大,科学能力也就此整体超越德国。

2630977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围绕大学发展的,不是工业区,不是那些锈带的工厂,美国今天最厉害的生产力是围着头脑,围着研究原理的单位、实验室、科学家、大学。它的形态非常有意思,无论是硅谷、MIT,还有美国二十八九个地区级的研发中心,大学周围围着很多新兴公司、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军队的订单单位、军队的研发机构,打成一片,浓缩在一个不大的地方。他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从市场去研究将来需要开发什么,不是从问卷里问你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满足。而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理,让原理能落地,最后变成产品,产品再打进市场。

我们现在还是在跟随。3D打印热,我们每个县都有3D打印,实际解决什么问题不大清楚。AI现在全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种公司都搞AIAI其实最早是1950年美国科学家之间的讨论,图灵邀请了六个跨学科的人讨论问题,机器人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根本看不到有什么前景。但是根据原理的猜测做实验,动脑又动手。这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往一切方向去探索。这个口号听起来很简单,动脑又动手,现在越理解越深,动手动到一定程度会动不下去,不动手光动脑子也动不下去。从原理里面去找到未来创新的方向,对于我们,这是一个新课题。

再来看德国工业。真正的冲击不在所谓的工业4.0,而是德国曾经在科学上站在人类最顶峰。从德国人对莱布尼茨的尊重你才知道什么叫国家重视科学、尊重人才。这个天才活到70岁,从早到晚就是各种各样的想法。300多年前,莱布尼茨研发了计算器,可以用机械的办法做加减乘除。为什么莱布尼茨花两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说人类不应该从事这些简单、重复、乏味的工作,应该让机器去做。这是科学活动本源性的人文基础。人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永远不会有边界。德国对生产的贡献不是工匠精神,是科学原理性的发现怎么对创新、对降低成本曲线有帮助。

以色列,这个在圣经里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全是沙漠,但是他们在沙漠里开发出非常好的农业,全部是人造的。以色列大概一半国土都是沙漠,面积比北京还小,其中1/3的面积年降雨量50毫米,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以色列就是靠知识,靠滴灌改良土壤,海水淡化。中国有五千年农业文明,但现在购买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从滴灌、土壤改造技术、种子技术、大棚技术都是从以色列买的。原理是最高生产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这么狭长的地方,创新高度密集,有七八千家创业企业。

以色列解决了很多关键的技术难题,比如手机里没有风扇如何散热?芯片的存储量翻倍,热量也在翻倍。这个问题是英特尔以色列研发中心攻关解决的。我们做大数据检索,一个词没打出来就知道你最大的可能性要查什么,这个技术是谷歌的特拉维夫研发中心解决的。以色列1948年建国,800万人,7000多家公司,人均GDP3.5万美元;我们1949年建国,现在人均GDP9000美元,当然我们历史长久包袱重,但另一方面以色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不是靠资源,是靠想法,然后从原理出发找到关键技术,开发出全新的产品。

为什么以色列这么厉害?答案是重视教育。以色列人的重视跟我们不一样。首先学习方式不一样,从5岁开始就两三个人一组讨论式地学习、吵、提问题、应对挑战。老师、家长、拉比、圣经、上帝,都可以问,这是以色列人最厉害的地方,我们对探索未知没有那么重视。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演讲时谈到妈妈教给了他一辈子的思想方法、人生和学问的态度。妈妈说,走进一条河流,你可以顺着走,也可以逆着走,你要永远逆水走,挑难走的路走。

中国曾经讨论全国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思想根源就是抄。这是我们国内很大的问题。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要做,反而难做成;相反,难的事情做的人少,也许容易做成。

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以后,下一步怎么发展?《被误读的创新》的作者凯文·阿什顿说,不要认为神才可以做创新工作,所有人动脑子都有机会。为什么把公司放在大学周围?学者们有无数想法,可能最后会变成新产品,对冲那条最后总要升上来的成本曲线。

所以从市场往上打,从原理往下打,哪条路线都可以。中国总体来看是从市场、从应用打的占绝大多数。但是发展到这一步,逐步开始有一些地方,要从原理往下打,因为那样才能有原创。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