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剪刀”岳红霞:以镂空艺术见“贵州美”

回复 星标
更多

“金剪刀”岳红霞:以镂空艺术见“贵州美”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程星

盛夏稻田,一片绿。着白裙的岳红霞,举着大红色窗花剪纸站在田野中,满目温婉。

这是一次“剪纸人”聚会上,别人为她拍下的照片。我第一眼看了,便很喜欢。如同她的剪纸作品,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263105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岳红霞

岳红霞没有想过,第一次参加全国剪纸大赛就获得“金剪刀”奖的好成绩。多年来,她以贵州元素创作的剪纸作品两次获得“金剪刀”奖,陆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她自己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贵州名匠”称号。

村校里的第一个特长班

“从2007年拿起剪刀学剪纸到现在,十多年没有间断过。”说起学剪纸的因缘,岳红霞说,完全出于偶然。

2004年,从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黔西县锦星乡新街小学任教。“那时候很喜欢画油画,可是买不起画画材料。”一支颜料13元,刚毕业的岳红霞每月工资才560元。

“无意中发现一本剪纸作品集,觉得挺有意思,我便学着剪一些花样。”一把剪刀,一张废纸,走到那儿都可以剪。在最初的时间里,剪纸让热爱艺术的岳红霞有所寄托。

那时的新街小学是一所村校,教学环境简陋,学生们还没有条件开展常规的美术教学。岳红霞试着把剪纸带到了校园课堂上,“一个班80个娃娃,每人回家带一把剪刀,到学校来分小组教。”红纸2块5毛钱就能买很大一张,岳红霞买了一摞,专门给孩子们练习用。

2631056

岳红霞的剪纸教学课

“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

“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要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她按照剪纸的要诀一点点琢磨,手把手教学生们剪出优美的造型。“那是学生们真正意义上的一堂美术课。”

“剪苗族姑娘、彝族小伙子,也剪火把节”,在岳红霞的指导下,黔西的民俗文化开始出现在孩子们的作品中。

“学剪纸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的作品也越来越成熟。”2009年,在黔西教育局的支持下,新街小学专门开设了剪纸特长班,由岳红霞教学。

“不仅是新街小学的孩子,我希望锦星乡的孩子都能有机会学习剪纸。”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岳红霞还编写了《锦星乡校本课程——剪纸初级教程》,带动乡里的美术老师教授剪纸,成为边远山区的特色教学。

贵州文化是剪纸作品的“灵魂”

在黔西化屋苗寨,生活着一个苗族支系——歪梳苗。那里的人们因独特的头饰、服饰、歌声与舞蹈而闻名全国。岳红霞的首个“金剪刀”奖作品《我们一起来倡廉》,正是源于“歪梳苗”带来的灵感。

2631056

“金剪刀”奖作品《我们一起来倡廉》,灵感来源于贵州“歪梳苗”文化

“在这个作品中,运用了套色剪纸来表现歪梳苗绚丽多彩的服饰。”岳红霞将多种颜色的纸张搭配在一起,大胆的色彩构思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让作品脱颖而出获得大赛最高奖。

“那是我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从那次参赛后,岳红霞更清晰地认识到,剪纸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而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她剪纸作品的灵魂。

“贵州好远!贵州的山好多!”在参加全国剪纸交流活动中,这曾是岳红霞听得最多的“贵州印象”。“我想要让别人知道,贵州有多美!”岳红霞暗下决心,要通过剪纸传递出贵州独特的美好。

“苗族的刺绣,其实大多就以剪纸为底样。”岳红霞走到苗寨中,走到民间刺绣手艺人中,学着去读懂那些符号所蕴藏的文化,转化为剪纸作品。

2631056

岳红霞的“金剪刀”奖作品《花海鹤乡》

“人的身上有鱼、花朵、树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在她的作品《自然密码》中,就曾以苗族常用的刺绣符号来表现她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2631056

《自然密码》表现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剪纸也要讲故事。”她开始翻阅资料,让作品生动地再现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动人传说。

2631056

岳红霞以剪纸形式艺术化再现“撮泰吉”

流传于威宁板底乡裸戛村的傩戏“撮泰吉”,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嘿布”’、‘惹戛阿布’、‘阿布摩’……剧中的‘千岁老人’们,头戴尖尖帽,脸戴面具,手举竹杖,演绎着祭祀、农耕、丰收……”岳红霞多次以剪纸形式艺术化再现“撮泰吉”,其中尺寸最大的有六尺宣纸大小,看去更显磅礴之气。

2631056

岳红霞作品《夜郎王》系列,讲述贵州故事

夜郎王、水西土司、祭花神……在岳红霞的手中,贵州久远的历史故事,通过剪纸走到世人面前,鲜活动人。“能不能也给我们剪一个文化系列?”渐渐,有人慕名而来,请她创作。“其中,张三丰系列剪纸便是为黔东南福泉市的道教文化所作。”

2631056

岳红霞受邀创作的张三丰剪纸系列之“福田结缘”

“古老的技艺,也可以创作现实题材”。用贵州元素的剪纸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文明在行动……走在黔西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就会和岳红霞的作品相遇。

不可取代的“刀味纸感”

2012年,岳红霞离开新街小学 ,调到黔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她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剪纸上。

“在活动中心支持下创办了‘春晖剪纸’班,为喜欢剪纸文化的人免费教学。”从6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人,几年下来岳红霞已培训了数百人。其中,十多位学生的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凡是来学习剪纸的人,我从来都不会拒绝。”有剪纸爱好者从外县赶来,岳红霞不仅热心传授技艺,还常常自己掏钱给求学者解决食宿。

2631056

岳红霞作品常以贵州民俗文化为题材。图为她创作的《乌蒙大歌》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从黔西乡下来活动中心周末班报名学习,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没有钱住宿,岳红霞让她在家里住了半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岳红霞还走进大学校园,教授剪纸课程。“6年了,每年都要去讲几堂课。”

“剪纸也可以创新用途。”岳红霞将剪纸纹样运用到书签制作、家装设计、景观塑造中去。“为黔西文旅开发综合体创作的外墙立面设计,即以水西土司主题剪纸为蓝本。”

2631056

风格唯美是岳红霞的作品特色。图为她创作的《幸福芦笙》

在创作中,岳红霞喜欢作品保持唯美的风格,“比如神秘的祭祀文化,我会去除带锋芒的部分,让人看了有舒心畅快之感”。

在传承中,岳红霞也希望剪纸能给家乡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有这一技之长,也许就多了一份收入”,只要有机会,她总会到村寨中去教剪纸。

岳红霞说,正是通过剪纸让她知道,自己是谁,这辈子要做什么。“每天不摸一下剪刀,动一下纸,心里就空空落落的。”于岳红霞而言,剪纸的“刀味”中蕴藏着不可取代的丰富“纸感”。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