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从0到1:中国未来1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向

回复 星标
更多

陈光|从0到1:中国未来1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向

1科技创新的发展与转型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2020年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概念,认为创新导向型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就是创新型国家。从实践上归纳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有四个特点,即创新投入多(可用“R&D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衡量)、创新能力强(可用“对外技术依存度”等指标衡量)、创新绩效好(可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等指标衡量)和创新竞争优势(可用“三方专利占世界比值”“PCT专利申请量”指标衡量)。

参照2005年世界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过去15年,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综合创新能力从全球25位进位到15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4,总体上,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能够实现。在具体指标上,如表1所示,到2020年,标志创新型国家门槛的“R&D经费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等达到、接近或超过原定目标值。

2633060

同期,以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科技、人工智能、高铁技术、超高压输出技术、“中国天眼”等为标志,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技术和品牌,有力支撑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根本改变了世界产业版图和创新版图。

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新前沿、面向建设科技强国战略新需求、面向日益复杂的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必须清醒意识到,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跑”位置的只占16.3%,83.7%的技术领域依然处于“并跑”和“跟跑”的阶段。目前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给率只有1/3;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的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至少有35项“卡脖子”技术和尚未掌控的60余项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必须突破但又不是短时间可以突破的。

在2020年起点上,我国必须适时推动创新范式的转变,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坚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卡脖子”技术作为基本立足点,推动“十四五”暨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型。

2 “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思想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现有基础、严峻形势、目标使命和发展路径分析,我们提出,面向203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应确立为自主创新、开放跨越、科技强国、引领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目标实现。

2.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我国上一轮科学技术规划期(20062020年)制定并实施的重要方针。自主创新内涵有是原始性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过去15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实践中,更多的时候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中美科技“脱钩”已成现实科学技术面临的能源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空天海洋拓展、新安全等一系列新问题前所未有,在2020年起点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迫切需要“战略转向”:①从引进技术到更加重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②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建设;③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④从渐进性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

新时代自主创新的内涵是,从主要依靠现有技术的引进、集成、组合、应用到新技术基础理论的自主发展,实现从0到1的突破。21世纪20年代起,中国科技战略演变进入“自主创新2.0版本”。

2.2开放跨越

未来15年我国将面临“外部环境根本变化”和“自身阶段性跨越”两个新局势。新的开放格局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时空特征。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要坚持改革开放。国际高端技术垄断竞争出现新特征,全球供应链技术链断裂重组风险加剧,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在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持续开放新格局。一要更加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二要主动调整科技开放合作的方向和策略;三要研究和改变与守成国长期竞争争相处之道;四要把强化国内开放与国际产能合作相结合。如果不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我国经济长期下滑或低速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十四五”期间不可回避的“历史之坎”。综合考虑未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若干主要因素及其传导机制,根据经济系统模型,可预测未来1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2020年中国人均GDP为1万美元计算,2025年人均GDP为1.4万美元,2035年人均GDP可望到达2.8万美元。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并接续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稳定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要实现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中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2.3科技强国

科技强国作为“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思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是指通过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形成强大的原创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技术供给能力,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实现过程。科技强国的预期目标状态是,2035年国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居于全球10名以内,2050年国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与2035年初步实现国家现代相适应,届时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除了论文专利产出、世界百强企业与大学、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比例等一般指标达到国际同期创新型国家平均指标外,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科技大奖、高被引科学家、“领跑型”技术所占比例方面应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的评价方面,更加重视论文高被引率、原创成果影响、国际标准、高技术出口等指标。

2.4引领发展

明确引领发展为我国“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思想具有时代特征所确定的内涵。一是发展目标引领。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指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科技工作,为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科技贡献。二是国家战略引领。以国家重大战略嵌入阶段性发展为契机,紧紧抓住实现“两个一百年”重大战略机遇,助力国家在大国科技竞争中增强实力,助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中心城市(群)引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全球、全国创新资源汇聚能力,提升中心城市(群)和重点区域资源集聚和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能力,推动全国差异性区域协同发展。四是科技创新引领。科学技术不仅要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且要推动创新型中国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在中美“脱钩”中民族产业的科技需求,而且要为中国制造升级换代提供科技支撑;不仅要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价值,而且要用科学技术解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现实问题;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发展和需求,而且要用科学技术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更多地造福子孙后代;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价值,更要彰显科技人オ的巨大价值和制度设计的重要作用,为开辟创新发展道路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3如何实现从0到1的科技创新

过去15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比较多地集中在从1到N的既有技术推广应用,这也是后发性国家的必经阶段。2020年以后,在继续推进产业技术、民生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从0到1基础科学的原创性突破。从0到1的科技创新是指在基础研究阶段,发现新问题、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过程。从0到1原创性突破,既需要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确定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新的战略方向。研判美国最新对华战略以及美国出口管制法案涉及领域,根据我国战略产业亟需和发展基础,遴选确定量子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空天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发育编程、全球变化及应对、蛋白质机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重点领域,加强应用数学和交叉研究,加强引力波、极端制造、催化科学、物态调控、地球系统科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领域部署,抢占前沿科学研究制高点。

二是制定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新的技术路线。必须克服习惯跟踪模仿、较少从经济社会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较少自主提出科学思想及研究方向的“路径依赖”,系统研究政府决策、市场结构、技术属性以及组织模式四个角度构成的“中国情境”,构建中国情境下以政策驱动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的理论模式,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加快制定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产业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

三是协同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新的联合攻关。国际技术环境变化和中美技术脱钩的加速,已经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推进关键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创新工作,要重构新型举国科技体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芯片设计、新能源等战略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大工程建设等,凝聚国家意志,突破系统边界,实施从0到1基础研究专项行动,设定目标,分解任务,挂图作战,协同攻关,力争在“十四五”计划期间取得明显突破。

四是营造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新的宽松环境。从0到1的基础研究既需要长期厚重的知识积累与沉淀,也需要科学家瞬间的灵感爆发;既可能在目标驱使下取得既定成果,也可能在漫长的探索之后无果而终。坚持自由探索和需求牵引并重,科学前沿与交叉融合互补,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营造自由探索、鼓励原创、宽容失败、柔性评价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以战略性、方向性、动态性、偶发性、变异性、弱约束性、非周期性为特征的中国突破性创新科技政策,激励从0到1原创性突破创新的不断发展。

(文章来源: 《中国科技论坛》2020年第8期专题笔谈:面向2035年加强从0到1原始创新的措施;作者:陈光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引用本文: 陈光. 从0到1:中国未来1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向[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8): 3-6.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