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你是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回复 星标
更多

关于认知,你是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宽框架”与“窄框架”是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决策方式,选择哪种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影响巨大。所谓“宽框架”就是尽量地把思考的空间放大,时间放长,系统放大,尽量去想到终极结果;所谓“窄框架”恰恰与之相反,就是只看到眼前的、当下的,视野狭窄的。

我们看一下以下几个在不同领域的例子。

出租车司机的收工时间。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做过一个研究,他们研究了纽约出租车司机如何决定每天的收工时间。

你是怎么决定每天几点收工的呢?

答:采取目标收益策略,扣除交给公司的钱和油钱之后,设定一个目标,达到目标就收工。

其导致的实际结果是,活多的时候,本来有机会赚更多钱的时候,司机工作时间反而更少了。

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薪水越高,劳动力的供应越多。但现实恰恰相反。司机只思考当天工作多长时间,陷入了狭窄框架的陷阱。他们只会狭窄地关注当天的收入,这会导致他们犯下忙碌的日子少干活、清闲日子多干活的错误。反之,经验更丰富的司机的行为会更加理性。会在薪酬更高而非更低时工作更长时间。对于经验不足的司机而言,狭窄框架效应比一般情况更明显:他们都有一个目标日薪,目标达到后就收车回家。

假设司机以月而非天为单位来记录收入,如果决定每天工作同样长的时间,收入将会比实验中的司机高5%。如果他们在活好时多干一会、活少时少干一会,收入将会比每天工作同样长的时间高10%。

下属公司总经理的“窄框架”认知

笔者有一次在为国内某集团公司授课时,遇到了一个当时令我愕然的现象。该次课程的主题是“文旅项目的运营”,这样的课程必须以“刷新文旅产业的认知”为前提,如果不刷新这个认知,所有的运营方法都是陈旧的,没有意义的。可是,在课间休息时,一个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却对我说,认知是领导的事情(指在场的集团高层领导),我们知道怎么干就行了······认知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对产业、对目标客户、对消费趋势的正确认知,何来有效的运营方法?

这是在企业一些中层管理者存在的严重的“窄框架”思维,以为决策是决策层的事情,自己只要知道怎么执行就可以了 。这样的管理者不客气地说,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为最终的结果负责,更谈不上主动的工作。而这个总经理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宽框架”思维和视角,就不仅要了解、把握相关产业的最新认知,还要全盘理解、把握设计、工程、产业体系、商业模式等等一系列内容,只有这样,他才会真正理解、把握高层的决策部署,才能有力地指导自己的下属,才能在工作中创新。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树立“宽框架”思维,一个方法就是不停地逼近事务的终极目标,或至少是比自己所做工作多出、高出几个层次,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比如,作为一个负责招商的总经理,你的思考框架如果仅仅局限在如何把商户招进来,就是“窄框架”思维,而你在招商的时候,应该思考;如何把商户留下来?如何让商户赚到钱?商户之间如何形成一个生态体系,互相赋能?如何与企业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同时,你还应该想到,你的规划布局、商业模式、企业品牌等等为商户创造了多大的的附加值,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送装补、优惠等等······

管理者视角的宽框架与窄框架

肯尼斯·霍博与威廉·霍博在《清教徒的礼物》一书中,严厉批判了商学院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管理视角变窄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管理者的视觉变窄,带来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传统通才加全才型管理者,管人管务管钱,既使用量化方法又使用质化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看问题。对比之下,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者,专注理财,主要使用量化方法,并从盈利角度看问题(当然也有少数主要从品牌角度,或者从财务加品牌角度看问题)。视角狭窄这个缺陷引起了很多问题,正如社会学家亚伯拉罕1马斯洛发现的那样:‘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极有可能把一切都当做钉子。’”

企业投资的窄框架思维与决策

理查德·泰勒曾经为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做咨询。这家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超过10亿美元,用于研制几千种新药。每两三年研发出一种畅销药品就不错了,每种药能达到期望收益的概率就像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一样低。但是,公司只能在研发阶段正确地认识风险,在营销阶段就不能。

一名员工提出了一个计划,可以通过实验来比较某些药的不同定价方式,其中一个目的是提高患者“遵医嘱”的频率。对某些药而言,尤其是那些无法减轻疼痛或没有显著疗效的药,很多患者都会停止服用。如果能够改善患者“遵医嘱”的情况,患者会更健康,医疗费会降低,制药企业也会因为卖出了更多的药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但是决策者认为,如果按照这种设计做实验,试图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则风险太大。当然,这样的想法不一定会成功,但正因为这样才要做实验。与公司规模相比,实验成本其实很低,但与某位经理的预算相比,这种实验看起来似乎风险又太大。在这个案例中,狭窄框架扼杀了企业获得长期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创新和实验。

房地产企业拿地策略的窄框架与宽框架

房地产企业拿地是重中之重。但是很多房地产公司的拿地策略还停留在利用政策,甚至专政策的空子,桌子下面的公关等传统的策略,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窄框架思维。反之,国内恒大、碧桂园、融创等企业与之相比则是一种宽框架思维。首先,他们清楚政府的目标与目的,现在的政府绝不像10年、20年前那样,为了卖地而卖地,而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推动就业,持续的税收等等。所以,这些大开发商是以“城市、区域开发商、运营商的角度”去和政府谈判,给政府讲的是“城市开发与运营”的故事,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大量的就业,持续的税收······正中政府之意。所以,我们看到,小开发商拿地越来越难,大开发商则一如既往地拿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员工本职工作的宽框架与窄框架

现代社会一个突出标志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在所谓的技术性岗位,每个人都负责一个环节,同时,技术部门又鲜与终端客户打交道。分工导致的可能是“人的异化”,每个人都以完成、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标准,而由于个人理解误差、信息输出、输入的误差等等原因,即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得很好,也不一定能达到最终的整体满意的结果。同时,这又会极大地挫伤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个人的成长。因此,作为职场的人,一定要破除这种“窄框架”思维,以“宽框架”思维取而代之。这就像前面讲的那位总经理那样,不断地接近终极目标,不停地向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接近。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商业分析师,你要知道商业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市场机会,为决策提供定量的标准;商业决策是为了什么?或为了拉新或为了留存或为了让顾客高频购买等等·······你的框架越宽,你的工作的目的性越强,你的工作方法越具有针对性。当然,另一个维度,你个人的成长也越快。

“宽框架”与“窄框架”是两种不同的、普遍的认知方法论。“宽框架”的底层逻辑是“无限”的游戏。有限的游戏是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是与边界玩,宽框架就是不停的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哲学家金观涛说:“当我们发现某物发展动因在外部时,这只是表示我们尚未抓住整体。一种正确的思考方法是重新划分系统,一直把导致发展的互相作用的各个部分都放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强调发展是来自事务的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和发展的整体观等价。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