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读懂复利思维的3个关键

回复 星标
更多

5分钟读懂复利思维的3个关键

01 复利是啥

关于复利,先说两个颇为流行的故事。

第一个。传闻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真实性没做深究,但我感觉,很有可能,像是爱迪生说过的“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汗水···”一样,只是世人断章取义,一厢情愿罢了。

即便是真说过,也不是什么科学结论,更可能是爱因斯坦贷款被骗、理财成功的感叹,或者仅仅是信口雌黄。

第二个。国王问大臣,你想要啥我都给你!大臣说,我只想在棋盘的第1格里放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放2粒,第3个小格里放4粒,按照这种方式,摆满棋盘上的所有64格(国际象棋)。国王想so easy,整吧。

开始操作,国王傻眼了,自己粮库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啊!有人计算过,最后填满棋盘需要820亿吨麦子。也不多,就是现在全球年产量的500多倍吧。

不仅是故事,所有理财的书,都提到复利的伟大。比如说大名鼎鼎阿瑟·基翁的《个人理财》,单独拿出一个章节来讲复利这件事儿;《穷查理宝典》也对复利思维有过详细解释。

那么复利是啥?我的理解,简单说就是“利滚利”,把收益(或者说利息)再放到投资里,也就是说收益来自于两条线, 一个是最初的本金,比如说一万块;另一个是这一万块产生的利息、利息的利息,以及他们产生的利息,两条线互相影响,并让时间沉淀。

02 从复利公式到复利思维

复利公式是 Y= x(1+r)^n,其中Y是收益,x是扔进去多少钱,r是收益率,n是时间间隔。虽然刚才的象棋的例子初始值x不高,但r达到100%,而且n竟是漫长的64,所以结果比较惊人。

现实的场景可能是:100块钱忘在口袋里还100块。要是存在银行里,按5%的利率算,十年之后是100(1+5%)^10=162.89。若是口袋里不是100块,而是1万块呢?

相较于的可怜的100块,并没有多做努力,只是躺在那里,就多获得了63%的收益。也挺可观的是不是?

所以,许多人从公式里的各类要素出发,进行分析阐释,扩大应用场景。

第一是本钱x。这个好理解。如果你对未来经济社会稳定性、未来自己身体状况充满希望,年轻时咬咬牙,吃吃苦,勒紧裤腰带,消费改成投资,除了给老婆剁手外,都攒着,用于投资,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克制消费欲望,用于投资,发挥时间的魅力。

延展一点,把本钱看成技能、工作,就是在日常存量之外,多学一点,多做一点,长期实践,日拱一卒,积累“本钱”。

第二是收益率r。收益率当然越高越好,但是谁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别说麦子故事中的100%,现实中连8%收益率都挺难。身边炒股的神们,对于收入讳莫如深。心里都懂得,这段时间赚了,那段时间赔了,把计算的眼界放长,比如说30年,能达到8的收益率就不错了。

扩展一下,利率可以理解成叠加的正反馈。啥意思?比如我发文了,涨粉了,就更爱发文,带来更多的粉丝(愿梦想成真)。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出的“临界知识”即使如此,他把带来上面这种A带来B,B又加强A的循环效应,就叫做复利思维。

第三是时间n。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搞投资,玩复利,即便收益率差强人意,也是做乘法,有东西在自我生长,而且指数型增长,越往后越给力;要是收支绝对平衡,过舒坦日子,只能算是加法式增长,不可同日而语。复利产生的作用在前几年不明显,后几年才能看出来明显变化。

应用到人生决策,也是这样的。这也推导出了时间的魅力,做时间的朋友才能笑到最后。不说别的,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斯已经81岁了。而让他获奖的交易价值理念,早在1937年,27岁的他就写出了《企业的性质》,文中就阐明了上述观念。

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作者)2002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和他长期合作,一同提出框架效应的特维斯基,可惜没能坚持到那一天。

几乎所有的复利思维,都是从这三要素的延伸。

03 复利思维的瑕疵

有道理,但今天吹毛求疵一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比如,第一条本钱x,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都白扯。我们以为能挤出钱投资。可现实是,我们被消费的漩涡裹挟着,压根就爬不出来,过去的618已经让钱包干瘪,对双十一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间也是啊,就像之前写的《稀缺》那本书,没有“余闲”,哪有进步空间。

况且,人一生的收入和花销是不均衡的,追求的是一生效用最大化,省钱省时间就对吗?因为,年轻时候挣得少但欲望多,岁数大了相反。

所以,复利思维让你挤出钱来钱生钱,难。其实,要是能挤出消费主义的忽悠成分就挺不容易了。

咋做?避免被忽悠,就要对絮絮叨叨推荐你消费的网站大v保持警惕,不要信什么年轻时候不美啥时候美、你永远差一双鞋、中产都在用xx机等等,都是骗人的把戏。

第二条利率r,充满变数,偶然性太强。就理财来讲,让这一要素发力,就看理财知识的学习、积累、运用了。整好了,一本万利;整不好,弄巧成拙。自我提升也是呀。比如说,非得挤出时间考CPA,工作没进步、对象搞不成,最后还没考过。得不偿失。

为什么,因为,成本成本成本!理财时,看书学习、反复琢磨、思考决策、心惊胆战,都是成本;时间管理、个人精进上,复习、报班、考试费用、精力支出也都不低。本来,这些光阴,满可以用来看剧、交朋友、搞对象、带孩子,享受生活。

何况,即使付出成本保证跑赢通胀的收益率难,持续精进带来的效果也没那么简单。经济学讲供求关系,人力资本也是,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就要使自己变得稀缺,稀缺性才是精进的方向之所在。虚假的努力、没有方向的努力,都没有意义。

没说第三条n,因为我感觉长期视野是价值投资的基本逻辑,更是复利的本质之所在。

04 复利思维的关键

其实,正如贷款时,利滚利,借钱的吃不消;理财时用好利滚利,也是生财之道,复利思维看你怎么用。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理财的关键在第三点,前两点与最后一点共振才有用。

所以,关于复利思维,我想凝聚成一个词:积累。“财不入急门”,复利也就是慢慢来,无论是财富增长还是个人价值提升。当然,这只是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这里的积累有三层意思。

第一,积累的起点要早。时不我待。无论如何,要保证r是正数,哪怕再小的收益率,也能产生不错的效果。因为,即使不用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就有收获,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复利思维本身是一种被动性策略,激恼地主动争取,反倒不好。

所以,不怕钱少,开始攒起来就行;不怕习惯太小,即便是每天早睡20分钟,锻炼10分钟,放空5分钟,坚持下来,就有效果。《微习惯》讲得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的无负担习惯策略”,本质上就是这里的早点进入积累的路径嘛。

第二,积累的频度要高。关于时间,有一点可能为人忽略,我们总是习惯计算“年化”收益率,以为这是天经地义。但是,可能掩盖这个事实:复利周期越短,赚钱速度就越快,按月计算收益率比按年要多多了。

既然复利是“利滚利”,关键在滚字,“滚”的越多“利”就越多。按月滚的投资当然比按年滚的投资收益高。这就是正反馈的形成。

罗振宇每天60秒语音,可能比一周5分钟效果好,积少成多,“日拱一卒”,你看,人家已经成为知识服务领域的领头羊。梁文道每天读书5/6个小时,高频阅读量的积累带来阅读速度质的提升,把书累加在一起,出了读书的视频、读书的书,成为他理想中的读书人。

以自身感受而言,努力一周写2篇小文,尽管质量一般般,但提高看得见,写字愈加轻松,总比一个月费劲写1篇强得多,且很有可能写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更好。

第三,积累是增量的叠加。虽然现在流行的观念,是及时止损,因成本沉没,而不看存量,站在现在往前看。这种观点可不能全信。就像理财,可不能变卖家产,玩一波流啊。那是赌博,不是投资。

用复利思维也一样,叠加进步的领域,最好放在人生的“增量”领域,在安身立命的工作之外拓展兴趣,用时间的累加,慢慢收割成果。用在“存量”上,偏要拼上全部身家,妄图逆天改命,坚信富贵险中求,那可得不偿失。

比如,裸辞写作、随意转行,不推荐不推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很长,这种决策成本太大,毕竟我们输不起。

即便把复利思维、长期价值吹上天,我还得说,时间带来的收益也不是线性的,更不是完全指数化的。公司有初创、成长、成熟、转型四阶段,也是从平稳到增长再到平稳的路径。

即便经济倒是可以因技术进步而长期增长,但是那个真是太长太长太长的时间了。吾生有崖,等不起。考虑时间回报,还必须和预期寿命和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以后再说。

总结起来:即刻启动、快速迭代、增量逻辑。

最后,愿你成为时间的朋友,收获复利带来的福利。

2633146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