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院士谈如何做好研究生: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

回复 星标
更多

袁亚湘院士谈如何做好研究生: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

临近开学季,不少导师也陷入了焦虑,那么作为研究生,该如何利用好新学期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呢?今天给大家分享袁亚湘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研究生开的专题讲座,希望能为开学迷茫的你,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成长问题:

袁亚湘院士简介: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完博士且留校做了几年研究后,1988年在他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选择从英国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正研。2011年12月,袁亚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等领域研究工作,他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引理”。

2633450

袁亚湘院士资料图

从“Learn”到“Re-search”

讲座一开始,袁亚湘首先讲到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差别,指出从大学生到研究生是一个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过程,用英语来表示即为从“Learn”到“Re-search”的过渡。他在这里着重分析了“Re-search”,告诉大家做研究可能要“翻来覆去地找很多遍”。

袁亚湘说做研究也是一个从集体个体的转变过程。

读大学时,一个教室的人要考一样的试,答一样的卷子;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即使是同属一个导师的学生,也有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他强调,研究生的道路是很艰难的,需要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做研究生不同于读大学,不可以只做个好学生,更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发掘新方法,勇于做出新东西。

2633450

袁亚湘院士2019年在国科大中关村校区做客“院士大讲堂”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对于“研究生要做什么”这个问题,袁亚湘院士表示研究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学好基础课程,虽然分数可能没那么重要,但“分数高总没什么坏处”,并鼓励大家:“充分利用时间,多多学习”。

研究生的另一个任务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其中包括选题、研究、撰写论文等部分。袁亚湘告诫大家,“每个人这一辈子也许只有这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图书馆都有论文存档,谨防以后被自己的学生嘲笑。”这一番话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在谈到培养研究生的目标时,袁亚湘说研究生要培养的是做研究的能力,并提醒大家做研究不等价于写论文,会写论文不等于会做研究,如果研究做得足够好,论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作为研究生,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且拥有足够的自信。

如果不思考,人再聪明也无济于事

袁亚湘提到了三个重要的因素:思考、兴趣和坚持

思考,就是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要不断地思考,不可朝三暮四,也不能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与思考紧密相关的。他提到:“牛顿那么聪明都要思考,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思考呢?”

袁亚湘说:“最大的浪费,就是‘聪明人不去想问题’的浪费。每天晚上睡前想一下,今天自己思考了没有,如果没有思考,人再聪明,也无济于事。”想问题要想深、想透,并且要敢于问问题,善于问问题,勤于问问题。

2633450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三个重要因素

兴趣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即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如果对某一研究方向有兴趣则会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就像刚会走路的孩童会为钥匙如何打开锁孔而独自琢磨大半个小时,好奇和兴趣会促使大家做研究时能够持之以恒。

在做科研时,我们常常会面对谁都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些事情当然是很难解决的,因此我们要有坚持的精神。

针对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袁亚湘表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不断地探索寻找,自己去“悟”。作为一个研究生,一定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日后不做科研,做其它的事情也能得心应手。

“其实认识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袁亚湘说,他鼓励大家一定要发现自身之长,学会设计自我成长之路,平时要和导师多沟通交流,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现场听众中,九成以上都是国科大的在学研究生。从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活,“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话题大家听过不止一次,但袁亚湘的讲座,总是有独特的魅力。

在讲座中,他更像一位爱子心切的父亲。他不止一次提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开心最重要,如果我的孩子因学业而抑郁,作为父母,我一定不会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

他祝福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成果丰富,生活多彩,并叮嘱大家一定要快乐科研,只有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做科研才更有动力。

人的一生是长跑,研究也是一场长跑,打好基础很重要。

2633450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提问环节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现场举起几十只手,分会场及直播网站也不例外,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顺着网络纷纷涌来。袁亚湘通过亲身经历和小故事的形式给大家分析问题,他和蔼的笑容和幽默的言辞让同学们倍感亲切,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

Q1 :如何培养专业兴趣?

很多同学选择专业是受父母影响的,可能本人对所选的专业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首先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好手边的事,做得好就会收到正面的反馈,这样的成就感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做不好或是实在不感兴趣,人的一生很长,不是一定要坚持原来的方向,要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东西。

Q2:研究遇到瓶颈怎么办?

冷静判断问题的类型:是研究走不通?还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尝试把问题放几天再解决,以三个月为期限。

Q3: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并保持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

无论哪个阶段,健康(身体和心理)是最重要的。遇到困难不是坏事而是常态,要开心对待,只有解决了困难才会有收获。

Q4:选题阶段如何处理个人兴趣与导师方向的分歧?

鼓励与导师的分歧并坚持自己判断,但是切勿好高骛远。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用理性说服导师,最终达成一致。

Q5:请问您本科毕业后,四年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做学位论文只有三年,如果大家真正努力去做一件事,选一个好的导师,指导一个好的方向,三年是足够的。

Q6:女研究生是否在科研上存在劣势?如何解决?

不要被世俗干扰,要有自信,正确对待此类问题,从做研究角度,女研究生也可以做的非常优秀。

Q7:选题时如何迅速把握本学科重要方向和前沿问题?

结合导师指导,通过自己详略得当的阅读,大致了解领域发展现状并能够基本完成一篇综述。梳理清楚:做了什么事?谁在做?自己对哪个点感兴趣?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德先生

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等问题,请与管理员邮箱联系,将立刻进行相应处理。
【远方的家】集锦来自中国科学院汪寿阳研究员及其学生们的日常随笔,分享各类热点新闻、趣闻、消息。
微信号:homeofcas
投稿、意见,请直接回复或发信至:amssmadis@163.com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