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走出思维的泥潭》很重要

回复 星标
更多
336138000<336138000> 2023-06-30 14:29 江西 南昌 只看该作者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走出思维的泥潭》很重要

文/蚕豆麻麻

有人曾说,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如果想要提升自我认知,打破思维定势,收获比当下更好的结果。这本《走出思维泥潭:如何激发科学创新中的奇思妙想》值得翻阅。

《走出思维的泥潭》看似是写给科学工作者们的,实则涉及的底层逻辑和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按樊登读书的推荐来讲,这是一本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开卷有益的宝藏书。

2634560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罗伯特,由中科院空间所赵军博士译著,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审校,白春礼院士专门为这本书做推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如此重量级的“配置”,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全书分两大部分共计24章节,前11章主要以“理解并克服创新的障碍”为主要内容展开,后13章重点阐述了驱动创新,提出并回答科学问题。

2634560

一切取决于你怎么看,战胜认知框架

作者开篇提到,“创新性思维是不同寻常的,混乱而古怪,游离于认知框架之外,且无迹可寻。”这里提到的创新型思维,是相较于习惯性思维而言,习惯性思维规整且清晰,也就是常规思维,语言学家将其称为认知框架。

作者运用大量章节来阐述认知框架,指出认知框架在我们的脑海中无所不在,且使我们无法抗拒,在科学领域认知框架被称为“范式”。

在认知框架里,我们很难对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进行逐个判断,而会直接就跳到某个单一解释上。这就限制了新奇想法的产生,也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在影响创新上,认知框架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认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对创新是有利的,因为创造力得益于认知框架的转变。

第二个特点是,打破它会激起强烈地情绪波动。这对创新是不利的,因为认知框架会因此而更加根深蒂固。

最后也是最不利于创新的一个特点,就是认知框架具有约束性,这种约束有助于提高惯性思维的效率和预见性。

如何系统地、逐步地改变我们的认知框架?

第一步,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

第二步,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

第三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第四步,考虑新认知框架的结果,包括利和弊两个方面。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能跳出认知框架的脑力游戏----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的关键在于,要求我们在思考答案时要想到给定参数之外的条件,或者抛开基于我们思维定势做出的假设。

作者还特别提醒,重构认知框架包括确定当前认知框架及其结果。如果这些结果都是正向且有益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去重构它。但是,假如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就需要脚踏实地提出一个新认知框架。不过,不必苛求这个新认知框架一定正确,甚至都不必要求它有什么用处,它仅仅是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634560

隐喻的重要性,怎么想就怎么说

在认识现有认知框架时,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那就是隐喻。作者指出,隐喻几乎像认知框架一样无处不在,两者具有很多的相似处。首先,它们无处不在。其次,隐喻充满着情感。再者,隐喻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隐喻一成不变,实则它们会发生变化,并能改变潜在的认知框架,所以,隐喻十分重要。

而且,隐喻是认知框架在语言中传递的要素,它将一个通常比较抽象的事物比作另一个比较具体的事物,它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书中所讨论的如何产生惯性思维之外的创新想法这一主题,若用一个很好的隐喻来描述的话,那就是“跳出盒子来思考”。

比较幸运的是,对于创造力来说,我们是可以通过隐喻随心所欲地改变认知框架,隐喻成了我们转变认知框架或范式的一个最好的工具。

如何让隐喻来帮助我们创新呢?

第一步,用隐喻来认识当前认知框架。

第二步,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

第三步,用隐喻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第四步,从利弊两方面考虑新的认知框架的结果。

作者以“生命”为例,向我们做了详细解释。

1、当前的认知框架

生命是一场豪赌。隐喻:我会碰碰运气。如果运气不在我这里,那么就是命运的安排。

2、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

未来的健康有风险。例如,在赌人生的暗示下可能会使人间歇或持续使用避孕药、吸烟、酗酒和超速驾驶。

3、新的认知框架

生命不该用来冒险。隐喻:生命是我们拥有的一切,生命是神圣的。

4、新的认知框架的结果

保护自己比冒险更重要,而预防是最重要的。不过,也可能使疾病筛查有些过头。另一个担忧是,我们可以制定多少关于人身安全的法律呢?

这其实就是前面所讲到的改变我们认知框架四步方法中加入隐喻这个工具,从而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定式。

2634560

要想创新,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前面五章作者详述了认知框架和隐喻,从第六章开始,作者开始讲述如何做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这里作者引用中国的一句谚语,“当你指向月亮时,愚蠢的人只看到你的手指”,来说明我们常看到的是我们预期看到的东西,而观察反常现象是科学洞察过程中的核心步骤。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比较有帮助的办法:

一、学习艺术。作者指出,如果练习方法得当,绘画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比如画倒画,要从上到下地画出相邻的线条和形状,而不是先画轮廓再填充内部结构。最重要的是,要画出实际看到的东西,而不是所想象的。

二、成为一名人类学家。我们可以通过磨练自己的感官系统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也可以多走出办公室去观察生活。

三、关注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太对劲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关注那些困扰你的事情。

随后,作者分享了有关偏见、如何克服偏见以及想要找到巧妙且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就要提出正确的问题。由此引出“泥潭之猪”(PIG In MuD)这个创新方法,来帮助我们锻炼创新性思维,逐步找到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泥潭之猪”(PIG In MuD)这个创新方法一共分六步:

第一步,在兴趣、观察和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将它表述(Phrase,P)出来;第二步,识别(Identify,I)认知框架,并且找到可替代的认知框架;

第三步,产生(Generate,G)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需要借助冥想,进行孵化(Incubate,I);

第五步,将你的最佳创意融合(Meld,M)到常规科学的过程中;

第六步,传播(Disseminate,D)你的创新发现。

这里作者还分享了从大量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科学领域许多伟大的天才都具有的特征:

-有内在动力(自我引导、自我鞭策、充满活力)

-能容忍不确定性、有好奇心、有开放性思维

-自信,乐于冒险 -乐于挑战权威

-锲而不舍,能够接受延迟的满足感

-在许多领域都有经验并且知识渊博

-不介意失败

2634560

《走出思维泥潭》是本非常有趣的创新思维训练书,书中讲述了大量科学史上的诸多重大发现,有力地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在科学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深入简出地娓娓道来,不断引导并鼓励我们去尝试思考,给到的诸多方式、方法都可以用来加强自我训练,以改变思维模式,激发出更具创造力的自我潜能。

如果你也想要摆脱习惯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话,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