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回复 星标
更多
«

《皮囊》

»

内容简介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
编辑推荐

《皮囊》的阅读体验,出人意料,动人心魄。也因此,毫无悬念地在编辑团队投票中全票通过。 现在的80后作家都在写些什么,我们心里有数:城市传奇、虐心爱情、穿越玄幻、心灵鸡汤;文坛主流的康庄大道上,大批成长着小温暖小清新小文艺小励志。能有几个,敢实实在在地把笔锋对准自己、对准家人、对准那些困窘、苦难、乡土、家园;一刀刀地刻下去。 蔡崇达做到了。这个八二年出生的媒体人、小镇出身的年轻作者,“从骨头里抠出”一段段***,描绘出一个个立体又真实的亲朋,还原出一个海水味和泥土味交织的生动家园——闽南。 这里,是传统宗族社会的最后堡垒,也是南方中国的典型乡土。《皮囊》带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雕花刻鸟的石门,烟火缭绕的祠堂,毗邻海滩的寺庙,神秘莫测的灵媒。我们看到了房子面临搬迁和拆解、而父母还在用尽最后的力量为它添砖加瓦;我们也看到被疾病和贫穷折磨的家庭如何伤痕累累,又如何在阴阳两隔的思念中挚爱相守。这家园就是他爱的人;这家园就是他熟悉的土地,孕育其身体,滋养其灵魂。而作者的生命力、世界观也因为重新和土地连接,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 总之,这本书将开启你重新认识家园、认识家人、认识他人甚至认识生命。守着爱的人,生命才能生根发芽。我强烈建议各位读者把这本书读完。当你看完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你一定会像我一样,震撼地久久、久久无法言语。 ——亚马逊编辑朱小蒂

»»
名人推荐

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皮囊》这个书名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讲述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 —— 阿来

崇达在几年时间里从记者做到了主编,快却扎实。但这本书并不是与这种事业有成关联的成功学贩卖,他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 白岩松

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韩寒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 刘德华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 李敬泽

《皮囊》那么坚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使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的材地里,又兀自展现这么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 阎连科

»»
2015-03-26 13:23:43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