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口烟花
辛集市王口镇生产的“王口烟花”驰名中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它
从明末清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
烟花又叫烟火、礼花,春节期间正是烟花上市的季节。人们燃放爆竹烟
花除旧岁,庆新春,表示心花怒放,兴高彩烈,祈求来年赐福的习俗,源远
流长。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烟花时令性很强。明末清初,王口人一进腊月,便把爆竹用木轮大
车或单木轮车运进北京,在爆竹市场上进行销售。
北京城里流传着一段王口炮的有趣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北京炮市设在
前门楼前,来自全国各地的鞭炮商人都聚集在这里来卖鞭炮。王口爆竹自然
也在其中。一天,有位商贾来观市,许多生意人都抢着介绍自己的爆竹,打
算讨个好价钱。这个商贾微微一笑,指着前门楼说:“谁的炮能崩过它的高
度,我便有多少买多少。”卖炮的人们一听,大都退却了。商贾正在得意,
突然人群中挤出一个小伙子,走到商贾面前,既不看他,也不答话,拿出一
把双响,点着炮捻,一连放了10 个,人们仰头观看,空中响处,朵朵烟花都
远远高过前门楼。在场观众和那位商贾一下子都惊呆了。待他们清醒过来,
欲寻找这位小伙子时,却发觉他已不见了。人们正在犯疑,碎纸屑已纷纷扬
扬飘落下来,其中一块较大的红纸片上恰恰印有“王口炮”三个字。从此,
王口爆竹名声大振,在京津一带十分畅销,“王口双响能崩九丈九,高度超
过北京前门楼”便流传开来。
王口烟花,是爆竹和花炮的合成物,其基本构造是由引信、发射物、炮
药三部分组成。烟花的颜色由掺入炮药中的各种金属盐类所致。这些金属盐
类统称为染色剂。当染色剂为钾盐时,烟花就呈现紫色;是钠盐时,就呈现
黄色;是锶盐时,就呈现红色;是钡盐时,就呈现绿色;是铜盐时,就呈现
蓝色。如果含有镁、铝等轻金属,则在燃烧高温后发出荧光。而有些不能燃
烧的物质,即造成许多烟幕。当烟花射入高空时,这些盐类即与空中的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于是便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鲜艳美丽的色彩。
王口烟花不仅质量高,而且品种繁多。有半球、全球、带响、发光、彩
旗、烟幕、灯笼等多种款式,每种款式又都冠以既形象化又富有诗意的名称,
如“闪光雷”、“黄莺”、“银龙”、“绿龙”、“金龙吐珠”、“天女散
花”、“雷鸣花开”、“战地黄花”、“山花烂漫”、“草原新春”、“喜
庆丰年”等等。如今市场上销售的王口烟花达70 来个品种。这些产品不仅有
漂亮的装演,而且燃放起来声色俱佳,灿烂多姿。有的像怒放的鲜花,有的
像倒挂的垂柳,有的像丰收的葡萄,有的像黄茸群呜,有的像龙飞凤舞,有
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稻谷丰收⋯⋯其中最引人的要数“盒子灯”。盒子灯
是烟花的进一步发展,它融烟火与花灯于一体,把烟火的气势和花灯的五彩
缤纷结合起来,使人更为喜爱。王口有一老艺人所制的盒子灯分八出(层):
“八盏明灯”、“天鹅下蛋”、“天女散花”、“胖小撒尿”、“古城相会”、
“万盏红灯”、“灯轮”、“九莲灯”。其中以“万盏红灯”、“灯轮”最
为精彩,以“胖小撒尿”和“天鹅下蛋”最有情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今,王口烟花不仅畅销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
甘肃等省、市、自治区,而且外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荷兰、
瑞士、澳大利亚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市场上的热门货。这些国家和
地区每逢新年、国庆和圣诞节,都以燃放王口制造的烟花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