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差别,在于心智开化的早晚

回复 星标
更多

人的差别,在于心智开化的早晚

前几天,很多读者在后台跟卤煮提问,大多是关于当下和未来的种种困惑。

其实,当把这些种种问题归结到根上时,就成了一个问题:

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啥。

(一)

小时候,我们羡慕的,是那些有好吃、好穿、好玩具的人;

长大了,我们羡慕的,是那些活得特别明确,卯足了劲儿做一件事的人。

那些人的眼睛里,有光。

人生,因信而丰盛。

主观来说,当一个人在为一件着迷的事物奋斗时,他是感觉不到苦的。

客观来讲,哪怕结果是失败,他的生命也曾绚烂过,不算白活。

最苦的,是那些明知道到时间在消耗,却依旧对生活提不起一丝兴趣的人。

274437

(二)

世界,似乎也被这样两种人一分为二:

时代的领先者,大多是那些已经找到了生命答案的人。他们在人生前半段幸运地发现了热爱的事业,并朝着笃定方向,创造价值。

另一半,则是跟从者,他们没有(或正在)找到自己生命的答案,只能随波逐流,在前者开创的世界里,按其制定的规则活着。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根源在于心智开化得早晚。

世界属于那些更早找到自我的人。

推动文明前进的,从不是客观外物,而是人的主观意志。

当你有了一个的对象,便会奋不顾身去实现它。

这个过程中,你不知不觉就改变了这个社会。

所以客观文明的进步,其实只是一个附加结果。

无论是近代历史革命,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变革,无不如此。

人最怕的,便在于这个来得不是时候:

有能力的时候,不知道想干啥;

无能为力的时候,忽然知道了自己想做啥。

274437

(三)

所以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得在你还有试错成本的时候,先折腾出点事儿来,不然老了,机会真的就少了。

但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首先,你得有这个意识。

纪德在散文集《人间食粮》中写过:

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作了多大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

他看到了人活于世的荒唐性:

理智的人类,总要先找到合理性,才会开始干一件事。

唯独活着,这件最根本的事,我们偏偏只能先做再想——

一出生就活着,稀里糊涂往前走,渐渐才发现:

为啥要活着?我咋对日子一点奔头儿都没有?

当你有了这个意识,才算有了主动性。(可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意识。)

有价值的生活,始于你开始寻找【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274437

(四)

其二是,你要有意识地努力,沉入生活。

在寻找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外部因素:

原生家庭、环境优渥带来的丰富机会、试错成本低、遇见贵人等等。

刨去这些。努力,是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

那些领导世界的人,他们不是一出生就“bingo一下知道了自己是谁,想干啥。

事实上,他们早早就把自己抛了出去,投身于各种运动、事件之中,不断试错,大大缩短了这个自我认清的过程。

他们的生命浓度往往超出常人。

什么是生命浓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25岁的青年,一个在北京创业3年,一个是5线城市工作了3年的公务员,他们的生命浓度一定是不同的。

此处并无褒贬倾向,不涉及价值判断(哪种活法更好)。

只是说,同样3年里,前者经历的人事、处理的信息、内心的变化、对时间的管理、多线切换的能力等等,都会更深刻。

一个生命浓度更大的人,有可能更快找到自己是谁,摸清自己的轮廓。

当我们读一些历史传记时,会发现那些人在学问上下的功夫、年青时投身的事业、对一些信念反反复复的倒戈、徘徊、其心智经历的一切,生命浓度定几乎一辈子抵得上我们好几十辈子。

所以,与其抱怨眼下,不如努力于每一个当下——

广面上,勇敢尝试;纵深度上,倾情投入。

主动增加生活的颗粒感,让自己不断与其碰撞、发生更多关系、反思,不断获得关于自身的认识。

274437

(五)

注意,这个过程里,要认准的是过程价值,而不是结果价值。

比如,刚毕业的你,听从了先就业再择业,找了一份并不了解的工作。

无意识里,你却把它当成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只要稍微遇到一丁点困难就痛苦万分:既不想干,又不得不干,好烦啊!

人一旦把所有对象都当成终极结果,就会活得特别,缺乏灵活性,反而易脆不堪。

一件事,若不喜欢,就试着看它的过程价值:如果能从中获得你需要的益处,keep going。

如果没有,那就换另一个方向,继续试错。

当你把过程价值和结果价值分开时,会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

结果价值往往是:升职、加薪、老板表扬、自己的公司上市……

它其实更适用于这种情况:你已经找到了某些明确性,认准了要做某件事。

在你还没有找到明确性之前,你需要的是过程价值。

比如:业务知识、遇事能力、资源积累等等。

这样你能更快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其他的挂碍。

(六)

不要瞎干,要有反思与变通的习惯。

有些人是很舍得干,走南闯北,最终却遍体鳞伤。

因为他狠狠把自己抛向了生活,却用错了方法。

一个人固执,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又是坏事。

当一个人固执于目的,而灵活于方式时,可能是好事。

比如,你就是要做一个作家,无论用尽各种方式,你都会愿意尝试、验证、反思。

就像一枚钉子,卯着一个目标从不同方向用力,只要坚持,你很有可能成功。

当一个人固执于方式,而灵活于目的时,大多则变成了坏事。

比如,你18岁想做作家,20岁又想做导游,25岁又想做糕点师……但你从事这些事情的方式,从没有验证改良过。

就像一个没有主心骨的锤子,这里锤一下,那里锤一下,总是用同样方式做不同的事,很可能失败。

所以,勇气和方法,从来都不是矛盾的。

像一个冲浪者,有勇气直入生活浪潮的深处,但更需掌握进退。

(七)

当为琐碎而烦恼时,往下想一层:

你是否完成了自我发现?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有些具体烦恼,是你已经实现了一定自我明确性之后出现的,更多需要用结果性眼光处理;

有些具体烦恼,当你还没完成任何我自明确性时,不妨用过程性眼光来对待。

同时,你的主要任务是先明确自我,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烦恼。(请切记这一点,解决具体事务的过程最好能为明确自我而服务。)

否则,时间像沙子一般,匆匆从琐碎中溜走,而你却一直不知自己在为何而奔忙。

274437

2017-01-18 13:17:56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