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和府”游记

回复 星标
更多

代州“和府”游记

我的家乡在阳明堡镇东关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邻村堡内有一“和府”,门庭


高贵,富甲一方,特别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逃难陕西时路居“和府”,留下许多


神奇的传说,使我多少年对家乡“和府”充满很多神秘的想象。近日,与赵栋、


李新文等几位友人回老家公干,巧遇堡内村长范三仁,提及此事,老范正好是“


和府”的老邻居,就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和介绍了这座神秘的府邸,拜访了“


和府”现在的主人。于是,关于这个府邸的历史变迁和一些民间传说就清晰地呈


现在我们面前。

据说,在大清乾隆年间,山西省代州府阳明堡镇堡内村有一贾姓掌柜在京城开了


个铺面,叫“二斋铺”,主营纸墨笔砚香火供器等,该铺面与当时的朝廷内务府


总管和绅府相邻,故与这位大人物相识相知。和绅是康熙、乾隆皇帝在位时权倾


朝野的重臣,也是历史上第一大贪官,传说他家当时的金银财宝比国库里的还多


。清嘉庆皇帝即位后,官场愈加腐败,朝野怨声载道,国库空虚,政令难通,嘉


庆帝决意查办和绅,整肃吏治,夺其宝以充国库,惩巨贪以儆效尤。对嘉庆的举


止,和绅早有所察觉,为减轻罪责,他费尽心思,设法转移赃物。通过对贾掌柜


平时的观察,和绅认定,他就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销赃人头,于是,他找来贾掌柜


,一番密谋之后,将部分巨款瞒天过海、偷运出京。依照和绅的安排,贾掌柜在


老家为主子购置风水宝地一处,大兴土木,修建“和府”,以备后用。“和府”


从设计到施工均参照京城流行格调,砌一条高标准条阶石渠,引崔庄村一股常年


川流不息的清泉穿府过宅,府内水阁凉亭、假山瀑布,雕梁画栋,斗拱飞檐, 成


为当时代州府一大景观。和府的设计精巧,布局合理,超脱了传统建筑的框架,


建筑师巧妙地把厨房布置于石渠的入府口,饭菜出锅后,入碟装盘,放置水面,


随波逐流,依次送入各个厅堂席面,以供就餐。由于“和府”设计新颖、匠心别


具,曾使得代州府名商富贾争相仿效,至今留下一些仿制的庭院。

和绅事发后,和家被满门抄斩,代州“和府”也就此隐姓埋名了。由于“和府”


从开工到落成,和家人从未光顾,贾掌柜更是口风严紧,打点到位,终于躲过朝


廷耳目,侥幸逃离法网,也使这段和清廷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没有进入清廷正


史而演绎为民间许多神奇的故事。

时过境迁,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在当地越传越广,越传越奇。一传和绅曾允诺


将所托钱财“割半赠予”贾掌柜,而贾当时并未敢将这些钱财据为己有,或擅自


处置,而是尽存和绅名下,竭尽守府护财之责,静待和绅后人前来,好如数将这


些财宝奉还他的主子。然而,多少年过去,和家人再无音讯,于是,贾家便用这


笔财富作为流转资金,在商业兴盛的清朝后期,涉足政、工、商各界,发展成当


地赫赫有名的政商名流。这笔不义之财的神奇走向,意外地造就了贾家百余年的


家族繁荣,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帝王制度的腐朽没落和必然灭亡的本质


所在。


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越雁门关、进阳


明堡、夜宿“和府”,留下“和府”第二段神奇故事。据说,傀儡皇帝光绪目睹


“和府”世事沧桑,屋主更替,联想大清江山衰败没落,日暮途穷,自己身为皇


帝却像囚徒一般,有心变革,无力回天,心情特别沮丧。看到东家贾秉衡堂前一


幅对联,“五世同堂,一心念佛”甚为感慨,即兴补成“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


念佛见如来”,借此抒发自己宫廷失意、大势已去的颓败情怀。贾秉衡系贾掌柜


的嫡传后裔,他继承祖业,把商号做的更大,把京城的“二斋铺”改名“天福楼


”,成了专供皇家的商号。贾秉衡信奉佛教,为人友善,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深


得朝廷信任,被敕封为“议叙员外郎”,(属朝廷近臣、内务府副郎,相当于现


在的副厅级官员)。慈禧驾临次日,正值贾秉衡小女儿诞辰一百天庆典,庆典仪


式乡风浓郁、典雅别致,小家伙活泼可爱、笑容可掬,深深打动了这位颠沛流离


、失魂落魄的皇太后的心。据说慈禧曾将此女揽入怀中,一番称赞喝彩,尽显国


母风范,并馈赠礼物,以表祝贺。据说,东家受此恩宠,却喜忧参半,许多迷信


的说法接踵而来,一说此女日后必定大贵,一说此女命薄,经不起太后老佛爷这


一抱,恐折阳寿。害的东家心神不安,四处访神问卜,祈福求寿。此女长成后,


嫁到西去40余里崞县城一大户人家,虽无大贵,但一生锦衣富食,儿孙满堂,年


逾八十,寿终正寝。

老范带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讲述,直让我们听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一种逆转


时空、神游故国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我们参观了“和府”所有的院落,又生出许


多挥之不去的伤感和忧虑。听老范讲,当年的“和府”是一个整齐的六进院,而


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大都破损不堪、面目全非。近代频繁的战争,都在这里留


下明显的印记,**战争时期,这里被日军强征为指挥部,日本鬼子不仅在这里残


害了许多**志士,还把庭院糟蹋的一塌糊涂,日军把抢来的门窗堆放在各个庭院


,砸断后当柴烧,庭院的方砖几乎全部被砸烂。解放战争时期,蒋、阎匪军又是


一次浩劫,前三进院被彻底烧毁,只剩一些庭院轮廓,后三进院虽然较为完整,


同样是一派苍凉景象,唯有那些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壁画、石刻、造型;


隔扇、顶裱、炕围;还能显现出高品位的明清建筑风貌。当年那座时髦的假山,


尽管表层损毁,但风骨犹在。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把这次值得回味的“和府”


游珍藏在相册吧!


这时,一位院主人回来了,他叫李全眼,是第三进院正堂的屋主,慈禧住过的那


间房子,正是他的上屋。他说这所房子是他父亲从贾家后人手里买下来的,也就


是在他们两代人的保护下,此院落还算基本完整。去年,此院正堂屋东山墙与屋


脊连接处开裂,下雨天屋内已经严重进水,老李家境困难,他说不想大修了,将


来儿子娶媳妇时准备拆掉此屋,另择他处盖新房子。他的这些话虽然令我们十分


惊讶,但我们十分理解老李,作为一个农民,他不可能想的更多、更远,他的这


种选择,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现实。


四进院的西厢房是光绪皇帝曾经路居的住房,现为贾家后人贾让居住,而此院落


只有这西厢房比较完整,正堂屋已经坍塌半边,檩柱裸露,东厢房更是断壁残垣


,惨不忍睹了。热情的老李领我们找到了当年那条穿府过堂的石渠位置,他说这


条渠是在战争时期被土石掩埋,上世纪70年代,堡内大队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


曾挖出一段,他亲眼所见是条阶石所砌,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渠深约1米,宽1


米。这段渠至今很完整地保留于地下,掘之即可还原。


对“和府”的历史、文物、旅游价值,我不是专家,不好妄加评论,但对家乡一


个极富传奇色彩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宅院,这样任其损毁,确有一种叹息之情、


不忍之意。代县是国务院批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将是代县未来的一


大支柱产业,从开发旅游这个角度,应该说,代州“和府”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我呼吁我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抢救和保护这一文化


遗产,特别希望那些独具慧眼的民营企业家,斥资开发这一旅游处女地,必将名


利双收,功彪青史。

注:(贾秉衡(字叔平),阳明堡贾氏十六世孙,清议叙员外郎。代州文庙现存一


尊光绪五年所立石碑,记载了“西乡阳明堡候补员外郎贾秉衡捐钱1000吊”修建


文庙的善举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