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

回复 星标
更多

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

寻访 代县国宝-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城中心,是全国最高的木构鼓楼,也是一座全国文保单位,整体上为明代古建筑

140976


1

文中看物:牌匾与诗

边靖楼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我后面会专门撰文解读,今天主要谈一谈它的外观:

清朝三块匾

由于代县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站在边靖楼上,往南可以看到不远处流淌的滹沱河,向北则是山西的屏障——杨家将镇守的雁门关,两侧青山相对,中间夹着一条宽阔的河谷地带,孕育了几十万代州百姓千年来的生息繁衍。

140976

代州城 远处有1座元塔

在楼上,有几块牌匾非常精彩,不得不看。

三层悬挂的一块为“声闻四达”,宽3米,长8米,是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雁北兵备道汤豫城所立。四层檐下是“雁门第一楼”,宽2.7米,长5.3米,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代州知州陈鼎雯所立。在楼的北侧还有一块巨匾,名为“威震三关”,长宽与声闻四达相同,是雍正十一年代州知州杨弘志所立。

140976

牌匾实拍

140976

牌匾实拍

      这其中最大的两块匾,据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牌匾。

文人三首诗

其实,边靖楼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今天现代文物的角度,即使是在古代,也有不少的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来这里登楼吟咏,唱和怀古,比如明代诗人冯明期就曾经写过:

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

白云罞勾注,秋色满滹沱。

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

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

他是站在边靖楼地理上的位置,阐发了边陲锁钥的感慨。

另一位明代诗人周弘伦也曾登楼,写下七言诗:

天涯作客独登楼,长笛谁歌出塞愁。

勾注远从云外落,滹沱近向槛前流。

白狼汉壁人千古,紫塞秦城土一抔。

正是逐臣堪洒泪,凉风五月易成秋。

       他是从一位不得志的“逐臣”角度,写了五月的代州凉风,恐怕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失落心情吧。

140976

邮票上的边靖楼

清代焦如敏写过一首《谯(qiao)楼远眺诗》,可以说是代表吟咏边靖楼诗作的最高水平:

谯楼高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

四面云山开锦幛,一川秋水走长虹。

雁归紫塞黄沙外,人逐南辕北辙中。

日暮凭栏无限意,落霞飞映远天红。

不管是怎样的诗作,总离不开地理、气候、历史和心情,四者结合,便是一首精彩的诗。

140976


2

扒一扒文物背后的历史冷知识:

边靖楼久负盛名,先后莅临的政要不少,即使在近现代也不乏其人。

140976

1947年,叶剑英元帅登楼参观,情不自禁的留下了一首“打油诗”:

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

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

听来听去,也许有的朋友会产生疑问:

牌匾上的“威镇三关”到底指的是哪三关?

其实,所谓“三关”,指的就是三道关隘,分别是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即山西的内长城三关。

三关当中,雁门关首当其中,站在代州边靖楼上可直接对其发送军事指令,两者呼应,共同戍边。

楼北面悬挂的“威镇三关”牌匾,据说刚写好时“威镇”的“威”字缺了一点,明末清初的山西书法大家傅山先生用大扫帚沾着浓墨,站在楼底用弓箭帮上扫帚,射到了牌匾上,才算是给补齐了这一“点”。

此说当然是笑话,却也平添了一份趣味。

明朝初年,是烽火不断地一段战争岁月,被赶出关外的北元骑兵们一直妄图反扑,经常在山西北部反复战斗、叛乱,仅仅围绕代州和雁门关的争斗,在600多年来就达1700多次,几乎仗仗都会涉及代州城和边靖楼。

所谓“声闻四达”,也许不仅仅讲的是它的军事通达重要,又会不会是雁北将领对此楼身处要冲,腹背受敌的一种调侃之说呢?还真说不好

图文∣韩静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