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代州乡贤名宦

回复 星标
更多

漫谈代州乡贤名宦

原文阅读

143723

棂星门
在代县城代州文庙内、大成门外两侧,有东西厢房各3间。东厢房为名宦祠,西厢房为乡贤祠,两祠分别供奉代州历代的名宦和乡贤。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先哲的场所,也是教育、教化的场所。在这里,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四配”“十二哲”,东西两庑供奉的历代先儒,以及大成门外名宦祠和乡贤祠供奉的名宦和乡贤,形成了一个社会仰慕、尊崇、效法的榜样体系。
143723

大成殿
143723

乡贤祠旧时是一个地方供奉对儒学和乡里作出重大贡献的乡绅之场所。乡贤,指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民众所尊重的贤人,相当于今天的道德模范人物或者杰出贡献人物。乡贤的作用,主要是道德品质的榜样作用、学识文化的示范作用、社会矛盾化解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代州自古重学,历史上素有乡贤和名宦文化的基础。乡贤和名宦的推荐和评选数量也是动态的。明万历《代州志》记载,启圣祠祀名宦34人、乡贤27人。清光绪《代州志》记载,从汉代至清代,代州列入乡贤者共63人。这些历史上的乡贤无论是在思想品德、个人学识还是家庭风范、社会贡献等方面,都为民众树立了榜样,堪称楷模。
孙凤为人宽厚。他家在代州城外堆放的禾穗经常被盗。一天夜晚,孙凤通过跟踪抓住了盗贼,发现还是一个熟人。他向对方讲明偷盗的危害,给他指点谋生的出路和办法,还让对方把所偷盗的一部分禾穗背走,表示不再追究。孙凤回家后,也没有向家人说出盗贼的姓名。盗贼知道后十分惭愧和感动,后终改邪归正。
孙凤是代州历史上的“水利专家”和“水稻之父”。他曾经在代州城东的聂营一带开发农田,发现崖下有泉水涌出。于是,他雇佣乡人疏浚源泉,开凿渠道,因势利导,将泉水引入,开垦稻田数万亩,使水稻在代州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周边的村民都得到实惠。聂营一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这里的泉源称为孙凤泉。孙凤晚年在代州城西(广武古城遗址)一带购置土地,建起住所,开垦农田。他挖渠引水浇灌农田的同时,还利用水的势能安装水磨,为周边村民磨面提供方便,只收取极少的成本费。现在阳明堡镇的孙家磨村便是由此得名,老百姓把孙凤的住所名为“孙家磨”,孙凤因此也成为代县有历史记载的“水磨之父”。孙凤去世后,“崇祀乡贤,东南诸乡为其建祠,称曰‘分水相公’”。明万历《代州志》和清乾隆、光绪《代州志》对其都有专门记载。
143723

名宦祠则是古代供奉对本地有突出贡献官员的场所。名宦即政绩卓著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优秀公务员。清光绪《代州志》记载,列入代州名宦祠的名宦有44人。这些官员都为镇守雁门关、发展当地经济、治理代州作出过重要贡献。
代州乡贤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美德,是扎根于雁门关的母土文化。今天,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积极探索和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开展树贤、学贤、用贤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贯彻,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本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