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本是中原汉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
客家族群之所以称「客」,实是因遭战火,
飢荒、匪乱等恶劣环境的胁迫,
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迁徙,以客乡为新家。
根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客家祖先诸如这般的大规模迁移活动,在历史上竟高达五次之多。
人类的饮食文化终究与土地、气候、物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连,在多次的迁徙中,客家的饮食文化样貌正因下列因素的影响而渐渐成形:
(一)承传黄河中下游流域饮食文化(与汉族诸多相似)
(二)唐末南迁后,产生及发展新的饮食原料和习俗
(三)受土着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为畲族)
(四)吸收相邻族群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为广东和闽南)(丘桓兴,1998)
(五)客家祖先居住环境恶劣,泰半分佈于土壤贫瘠之山区,为了因应生活环境,造就出特有的族群性格,这些彻底地反映在饮食文化中,也塑造了客家「吃野、吃粗、吃杂」及「咸、香、油、浓」的饮食风格。
客家饮食内涵:
客家的饮食内涵,若从岁时饮食观之,与汉族习俗实大同小异,此亦验证了在遥远的年代裡它与汉民族密不可分的关係,但若从其烹调技法及调味上作探究,则可发现客家族群为因应环境变迁及克服生活上的困境,衍生而成的独特饮食文化内涵。在相关于客家文化研究中所谈到客家的饮食,就菜餚而言,有下几个特色:
第一、重山珍,轻海味:因为客家族群多居山区,较多山珍、肉品而少海味、鱼鲜。
第二、重内容,轻形式:客家菜量多、实在,不求盘饰,这正是客家人实际的性格表现,不喜花俏,但求扎实。
第三、重原味:讲求菜餚的本位,而少多变的调味,菜餚搭配也较单纯、不複杂,有人认为这是客家族群强调本味、独味的思想,但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久居封闭山区,未受到其他近海菜系的影响所致,反而保留了现在最盛行的自然原味烹调风格。
第四、喜欢吃内脏、杂物,或许因所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造成,但也促成了客家善烹内杂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