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常!八则知名公案(图)

回复 星标
更多

生死无常!八则知名公案(图)

此文摘自明末高僧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竹窗随笔》收录了大师随感所笔之短文四百余篇,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包括对佛儒间的精辟论述。

一、人命呼吸间

【原文】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择。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

本月十七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白话文】

有一位常年患痨病、久处床笫的僧人,大家都知道他的病已经没有救治的希望了,而他却丝毫没有死的思想准备,只要对他一提到死时,他便不高兴。于是我差人对他直言相告,希望他赶快把身后事交代好,一心正念。可是他却说:“男子病最忌在他生日前死,等我过了生日再考虑吧!”

本月的十七日就是他的生日,想不到就在他生日的前一天忽然去世了。唉!“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佛告诫无病人说的,何况是一个垂死的人,还不觉悟到这一点,也真是太可悲了!

二、鼓乐

【原文】

新榜出,新举子有鼓乐而过上方之门者。

二僧趋而往觇之。甲云:“善哉,不亦乐乎!”乙云:“善哉,不亦悲乎!”

甲问故,乙曰:“子徒知今日之鼓乐,而不知有后日之鼓乐也。”

甲不解,叹羡如故。

【白话文】

秋季考试放榜后,有庆贺新科举子报喜的鼓乐队伍,正好从寺院门前经过。

有两位僧人闻声前去寺门窥看。甲僧兴叹说:“善哉!不亦乐乎!”乙僧则感叹说:“善哉!不亦悲乎!”两僧对此鼓乐发出了一乐一悲两种不同的感叹。

甲问乙:“你这是什么意思?”乙对甲说:“你呀!只看到今日的鼓乐,就以为很快乐,却不知日后还有一番鼓乐呢!”

可是甲僧还是不明白乙僧所说的含意,仍叹羡不已。

三、汤厄(二)

【原文】

佛言:“人命在呼吸间。”予平日亦举此以警策大众,而时未尝身亲经历之也。及予之罹汤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几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龙天救之也。夫为时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岂不诚然乎哉。

则知为僧者,于佛所说以劝他人恒切,而以劝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骇而大自戢!

【白话文】

佛说:“人命在呼吸间。”在平时我也常常把这句佛语引来警策大众,可是我实际上没有亲身经历过,直到我这次遭遇到“汤厄”之后,才真正深切体会到佛语的不虚。

当我刚入浴时,觉得身心安泰而洋洋自如,突然之间失足在沸水池中,几乎要死了。承蒙龙天的护救,才能得以生还,可算是幸运了。

当我刚跌入沸水池的刹那间,真是生死攸关的一刹那,“人命在呼吸间”这句佛语,难道不是真的应验了吗?于是我便懂得,作为僧人,将佛所说的话去劝化他人常常很恳切,而拿来劝导自己时,往往便疏忽了,这也是一种通病吧!?因此,我才大愧、大骇不已,还必须大自收敛呢!

四、预了

【原文】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

不可忽!不可忽!

【白话文】

“无常迅速”这是一客观规律,无论对老年人或少年人,都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少年人的寿限,还处在未定数之中,尚可以妄求长寿;若对老年人来说,则所谓的“光景”,应该是不会太多了。所以在平时必须先将世间身边俗世,一一处理了当,不管他“无常”早上来也好,晚上来也好,只要一到,放手便行,真正做到无所牵挂、无所拖累。这就是每位老人晚年最大、最要紧的地方。

万万不可疏忽,万万不可疏忽!

五、闻讣

【原文】

闻人讣音必大惊讶,此虽世间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间常事。自古及今,无一人得免者,何足惊讶!特其虚生浪死而不闻道,是最可惊讶,而恬不惊讶。悲夫!

【白话文】

如果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后,必会大感惊奇,虽然这是世间的常情;但是生必有死,这也是世间的常事。因为从古到今,世上没有一人可以幸免的,所以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呢?

但是,另一方面却有人未听到佛法,竟白白虚生浪死,这倒是值得深深惊奇,而却一点也不觉得惊奇,我认为这才是莫大的可悲!

六、病者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

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

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

【白话文】

世间的人都认为生病最苦。而先德们则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但“药”和“病”是两码事,为什么说以“病”为“药”呢?

实则,凡是有形的身体,不可能无病的,这是理所必然的。问题就在于无病的时候,人们只知尽情嬉怡放逸,有谁能预觉到疾病的将至。只有当病苦逼身的时候,方才体会到“四大”是不实在的,人命是无常的。这是因生病可得到一次悔悟的机会,也是因生病策励进修的一次助缘。

自我出家至今,已曾有过三次大病,几乎垂死,所幸在每回生病时,必悔悟、增修进,由此才深信“病者,众生之良药”这句话,真是至理真言啊!

七、无常

【原文】

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

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东郊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郊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

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肤者弩骀也?何嗟及矣!

【白话文】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警世的故事:“有一老人死后去见阎王,责问阎王为什么不早给他报信?于是阎王回答他说:其实我早给你多次报信了,可你不知道。当你的眼睛渐渐看不清了,这是我发给你第一条资讯了;当你的耳朵渐渐听不清了,这是我发给你第二条资讯;当你的牙齿在渐渐损坏了,这是我发给你第三条资讯;当你的身体各种器官日渐在衰败了,这是我常常在给你多次报信,数也数不清了,怎么能说我没有早给你报信呢?”然而,这是专为老年人讲的。

现在再来继续讲给少年听一个故事。

“有一少年见到阎王后,也归咎于王说:我目明、耳聪、齿利、身体各方面都强健,你为什么也不早给我报个信?阎王回答说:其实我也同样早给你报信了,可是你自己不觉察罢了。你的东邻中有四五十岁而死的人吗?你的西邻中有二三十岁而死的人吗?还有不到十岁和还是待哺的婴儿就死了的人吗?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在给你报信吗?”

好马只须见到鞭影便很快奔跑,必待锥子刺入皮肤而后才行的,那是劣马。岂不可叹吗?

八、世梦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

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无穷已也;而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濛濛然、冥冥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沉地狱,俄而为鬼、为畜、为人、为天,升而沉,沉而升,皇皇然,忙忙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非真梦乎?

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被利名牵,往返于万里者,岂必枕上为然也。

故知“庄生梦蝴蝶”,其未梦蝴蝶时亦梦也。夫子梦周公,其未梦周公时亦梦也。

旷大劫来,无一时一刻而不在梦中也。破尽无明,朗然大觉,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夫是之谓梦醒汉。

【白话文】

古人说:“处世若大梦。”佛经也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谓“若”大梦也好,“如”梦中事也好,是不得已而用比喻来说的。从根本、究竟来说:世间事就是真梦,不是比喻。

请看我们人生下来后,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再从老年直到死;一忽儿入胞胎,一忽儿又出胞胎,就这样不停入出、出入,哪有穷尽的日期?都不知道生从何来,死何处去,就这样濛濛然、冥冥然,经过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一会儿堕入地狱,一会儿做鬼、做畜生、做人、做天,一会儿上升而堕落、堕落而上升,就这样惶惶然、茫茫然,经过千生万劫而不自知,难道不是真梦吗?

古诗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如今我们被“名”、“利”所牵,在万里之间往返奔忙,这与枕上片刻春梦有什么两样呢?

因此,知道“庄生梦蝴蝶”,在他没有梦见蝴蝶时,其实也是在梦中。孔子“梦周公”,在他没有梦见周公时,其实也是在梦中。

旷大劫以来,我们无一时无一刻,不在梦中。只有破尽无明、大觉时,才能说“天上天下惟吾独尊”!这才是“梦醒汉”。

新窗口打开 关闭